展開選單
博客來
青春博客來閱讀平台

網站功能選單

(快訊) ✈✈金馬影迷新世代青春徵文活動好評延長至5/15 ✈✈

會員登入

忘記密碼

黃呆傑

書房名稱:

  • 收藏本數

    2

  • 投稿文章數

    2

  • 書摘

    0

  • 累積按讚數

    0

  • 受邀次數

    0

  • 瀏覽數

    172

  • 收藏文章數

    0

個人文章

投稿書評|不錯的書,可以看看

推薦指數:

2013.11.01 更新

想像的共同體是一本對於民族主義者的初學者來說必看的書,此書對於民族主義有了基本的介紹
,這本書讓我對於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殖民者的心態產生了興趣,
更進一步看了法農的黑皮膚白面具,以及薩依德的東方主義,試圖了解在現在的殖民環境中,我們的歷史,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與轉變,我當中一直在想的是:我們會不會變成沒有歷史的人?
在一個殖民的統治下,中華民國雖已經流亡殖民台灣六十四個年頭,但卻沒有被台灣人民推翻,也沒有被任何政權給消滅,繼續在台灣做標準的後殖民,但是我相信,如同法農所說的,被殖民者終究會發現殖民者那喬裝的外衣,終究會推翻那殖民者統治,建立出屬於自己民族想像的共同體的國家。
第一波民族主義源自於大航海時代的歐系的移民風潮,此後歐洲移民在美洲大陸過活,第一波民族主義的共同體是在人權、自由的外衣包裹下形成,許多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在文字、語言、血統上幾乎是相同的,第一波民族主義便在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形成了。
第二波民族主義的興起則是因為在拉丁文的式微以及在印刷術的發達下興起的,馬丁路德在1517年把九五條論綱貼在威登堡的教堂中,短短的數個月,無數的人開始瘋狂影印德語版本,後來又出現了多個語言的版本,後來在16、17世紀,拉丁文的書目開始飽和,以及地方勢力的興起,咖啡館、報紙的快速發展,造成拉丁文的式微,加上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造就了許多地方性的語言開始興起,19世紀的前半,這些具有強烈民粹主義的民族主義開始興起,成為民族主義的第二波,相較於第一波的民族主義,第二波更具有強烈明確的意識存在,且不像第一波意識型態的單純,思想或是行動上都比第一波來的強烈。
第三波民族主義則是在帝國主義下興起的,19世紀中葉,新帝國主義以及殖民主義的興起,讓許多歐洲的王室國家相競的歸化各個民族,靠著教育、文宣、歷史的編輯等等的官方民族主義,讓許多不同形式的官方民族主義產生了,國家的型態也逐漸轉變成為中央集權,這樣更有助於民族主義的興起,還有教育程度的普及,讓這個時代識字率更高,也更容易產生出想像的共同體,許許多多的民族國家、王朝便開始出現了。
第四波民族主義則是殖民地被殖民者對於殖民母國的反彈,這在亞洲、非洲都產生了極大的回響,非洲有阿爾及利亞,亞洲有台灣與朝鮮半島、越南,對於帝國主義的反彈,擁有著自己的土地自己做主人的意念,雖然有些殖民地還沒成功,但是已經給至殖民者很大的撼動了,殖民者雖然試著在地化,但是卻仍不敵要求獨立要求建國的被殖民者理念,被殖民者用鮮血、用生命換來了民族自決,台灣也在其中,正在默默的努力著,尋找著自己民族的春天。
民族是想像的,也有著界線,民族不一定是要用血緣來建立的,在今天中國不斷的打壓台灣人並且說著同文同種,這種不經思索且很粗糙的民族主義概念是十分可笑的,移民社會的台灣,今天仍然不斷的試著用自己的腳步,建立起一個新的民族,這個民族很新,挑戰也很多,但是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活潑的,我相信台灣民族這個民族,會用自己的活力解決很多問題,現在台灣民族的概念與中華民族正在互相拉扯,並且勢均力敵,但是我相信官方民族主義還有殖民主義帶來的大中華民族主義最終會因為缺乏本身在台灣的脈絡,被島上的人民發現,最終台灣民族在台灣島得到一個民族自覺的春天。
我還滿佩服Benedict Anderson的,因為他沒有像霍布斯邦一樣的擁有歐洲中心主義,可能是他本身生長不再歐洲,自然會少了許多歐洲的脈絡,歐洲中心主義自然不會存在,我也很佩服他用社會學+人類學以及歷史完整的闡述了民族主義的發展與脈絡,這是十分偉大的,而且完整的脈絡呈現也是十分的不容易,這是我十分佩服他的地方,這本書讓我沉思很久,獲得許多,對於民族主義也有了稍微的認識,不過我有幾個問題也會在下個段落當中提出。

我的問題如下:1.想像的共同體論述乍看之下,似乎合理地解釋了民族主義的生成。然而我們也在此相懷疑,Benedict Anderson的說法究竟是某種合於歷史的論述,還是某種抽象形式的理論建構?若是前者的話,那他的基礎又在哪裡?是後者的話,那麼是不是和我們現有的世界經驗有所落差?
2.就當代自由主義盛行的地區來說,政府和社會都使盡全力來保障個人的權益與自由不受侵犯,並相對來地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種發展會不會對民族主義產生影響?如果不會的話,那麼民族主義是否可以與自由主義共存?
3.若按照Benedict Anderson的說法,在資訊交流越發頻繁的情況下,有無產生世界民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