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作者以他的赤子心胸、生花妙筆與深刻觀察,再加上一些幻想塑造出這個正處於叛逆時期的憤世嫉俗的慘綠少年
推薦指數:
2014.01.19 更新
故事主要描述一位名叫候登的十六歲中學生,當他第四次被學校開除時,因為害怕父母親接到學校通知時對他發脾氣,便決定暫時不回家,先住旅館在城裡玩幾天,等父母親脾氣過去後再回家。小說的主要部分就是描寫候登在紐約幾天幾夜的心裡歷程。從表面看來,候登像是個壞孩子──抽煙、喝酒、滿口髒話,然而,他內心深處卻是不停地追求一個純真美好的理想世界。他厭惡虛偽、庸俗、醜惡、卑鄙、齷齪的社會,精神上非常苦悶和迷惘,他的「變壞」實質上是一種對世俗社會消極的反抗。文中另外有侯登的哥哥作為年輕人與成人的對比,還有尚未受到汙染的純真的妹妹,其實都是每個國家、社會、家庭的縮影。候登的哥哥是個作家,但為了名與利,他成了一名為錢工作的奴隸,進了好萊塢,變成一位出賣靈魂的人。乍看之下,進了好萊塢是人人稱羨,可是當人賺錢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求基本的家庭生活開銷,而是為了炫耀自己功成名就、買得起法拉利、名牌包……以取笑他人以及汲取更多名利為目的的話。那麼,賺大錢真能讓人感到幸福美滿嗎?相信上帝創造人類的目的並不是希望人們被自己所虛構出來的名與利羈絆,而是人們能自由自在地追求夢想,建築一片屬於自己的美麗新天地。這也讓我深思:六十元也是一餐,五百元也是一餐,那何以不像陳樹菊阿嬤這樣用多出來的錢做些善事幫助更多的人?
候登雖然桀驁不馴,但他對妹妹的愛卻於書中表露無遺。從候登偷跑回家只是為了要見妹妹的情景,及當他又要離家出走,而妹妹也想跟著出走時,他為了妹妹而不再離家等種種表現來看,我想這是因為候登不想讓妹妹跟著自己迷失,放棄大好前程。而且候登對於死去的弟弟的好脾氣更是讚譽有加,思慕手足之情,溢於言表。作者讓我們看到侯登真實的情感,其實我們表面所見不一定就是真實,路遙知馬力,日久才能見人心。侯登有些時候也會因為煩悶,而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但只要他靜下來思考就能比較清楚分辨對與錯,所以年輕人應當在遇到困難或抉擇時,冷靜思考,再做出決策,俗話說的好:「事緩即圓」、「三思而後行」,即應證了此道理。
文中提及的懸崖是一種象徵精神存亡的關鍵抉擇點,作者透過候登掀開戰後美國社會知識青年的心聲。學校就像是社會的縮影,「麥田捕手」的五零年代社會變遷迅速,使人常感到一股無形的不安,而那些對環境敏感的人不願盲從,但又找不著方向;他們害怕壓力,卻又無法與之抗衡;他們看到了偽善,卻又無膽與之起衝突;他們感覺他們不再認識迅速變遷下的環境,所以努力不做個局外人、不願當個被淘汰出局的人,為了融入這環境,只好委曲求全抑或拋棄自己的理想。即便他們知道盲從便從此與善良真誠愈隔愈遙遠,卻還是無勇氣標新立異。作者逼真地透過候登的眼睛,揭露了這正邁向富裕的美國社會已出現的危機,並映照出人們失落已久的純真,帶著人們逐一洗滌心靈的塵垢。
而現今社會問題比二、三十年前更複雜,在少子化、金融海嘯的各種情況下,各層面的壓力如泰山壓頂般地壓向年輕人們,明知課業、工作及責任在不遠處等候著,卻感到茫然,寧可逃避,以後像候登這類的人格可能會更多。我就是當中的一項例子,因為父母親殷切地期盼我能成為人中龍鳳,而給我諸多的壓力,好比要被選上3Q達人之一、科展要得獎等等,真的讓我倍感壓力,如身在千斤鼎之下動彈不得,想當然爾,過度的壓力反而使我更難堅定邁向目標,還好最後一位不離不棄的老師慢慢的開導我及我父母,使我走出壓力。那我是如何與壓力抗衡的呢?在對的情況之下,勇敢做自己,不因父母的過分約束而被絆倒,即使他們對我有所不滿,但至少那是我盡了最大的力才完成的,我並不需要為他們達成夢想,成為一個炫耀的工具,亦不是他們的附屬品,我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實現。所以在閱讀此書時,我能體會作者用幽默犀利的文筆剖析主角的複雜心理,逼真地描繪了年輕人精神世界的各個層面,並活脫脫地反映了年輕人對生命的那份無奈,令人讀來心領神會。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