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博客來
青春博客來閱讀平台

網站功能選單

(快訊) ✈✈金馬影迷新世代青春徵文活動好評延長至5/15 ✈✈

會員登入

忘記密碼

阿蓉\'

書房名稱:

  • 收藏本數

    15

  • 投稿文章數

    15

  • 書摘

    0

  • 累積按讚數

    2

  • 受邀次數

    0

  • 瀏覽數

    26

  • 收藏文章數

    0

個人文章

投稿書評|六祖壇經:佛學的革命

推薦指數:

2016.01.05 更新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四句,是六祖所傳禪宗頓法的法要。當我看到想要修行又很精進的朋友,但卻仍被煩惱所困,感覺煩惱好多、好苦時,會希望他們能夠體會到自性一切俱足,與佛不二。(師兄提示: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正因為如此!)如果能夠認識本心,便能了解六祖開悟時為何會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禪宗的修行方法是頓超直入,不假次第的,「頓超直入」即是要我們先體會自性,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於體悟的當下,還要勇於承擔,發揮自性的作用,如此,即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如果不能體會到自性,那麼再精進,仍然會被煩惱所困、被境界所苦,因為境界無所不在,煩惱對治不完,因此,把心力放在生滅無常的「相」上,無論多久也難以有成。故五祖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3惠能尚未見五祖前,是賣柴人,但一聞金剛經語,心即開悟。又:後文描述惠能一聞神秀之偈,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凡此種種,證明惠能是佛法的利根者,心與佛法相應。
4.惠能初見五祖時,答五祖之問時,回答即簡潔俐落,此乃禪者風範。「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是惠能修行的動機。對照後文「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來看,可知惠能當時已悟眾生皆有佛性,不分南北,故他所謂「作佛」並非一般想成佛之意,而是返照自身,不離自性,相信自己的心與佛無二,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5.一般認為種福田,是做好事幫助眾生,對於自性不一定能認識。如果不識自性,種福田只能累積福德資糧(師兄提示:福德是有漏,功德是無漏。),但是無法出離煩惱及生死苦海。故五祖說:「自性若迷,福何可救?」重要的是「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惠能初見五祖時,即已明白真正的「福田」乃是不離自性,以自性所生之智慧,才能真正做到利人利己,幫助眾生,故云「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6.五祖初見惠能,知他根性大利,要他「汝更勿言,著槽廠去。」這是為了磨鍊他,要惠能「破柴踏碓」是有其深意的,乃是要他深深的實參實究。(師兄提示:這也是禪宗師父為了勘驗弟子是否真的悟道!)後文描述五祖八個多月後潛至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可證。因此,即使利根者可以言下立悟,但也只是見道,見道之後才開始要修道,磨鍊心志,才能發揮自性的大用。而惠能聽了五祖的吩咐後,沒有問什麼,就這樣工作了八月餘,這表示對師父的信心,以及對本分事的踏實。
7.五祖(對神秀)開示:「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又說「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思量即不中用。」此乃因為動念即乖,無法見性。「輪刀上陣,亦得見之。」指見性之人無論外境如何,因為能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能安住本心,如如不動。(※師兄提示:唐大華嚴寺沙門澄觀國師《答順宗心要法門》:「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
8.神秀為了呈偈,對自己的動機一再思惟:「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落入善惡二見,揣度難安、得失心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呈偈後,「房中思想,坐臥不安。」故五祖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然而,神秀(註1)身為禪宗祖師,創立北宗,傳承頓禪的漸法,與惠能所傳的南宗頓法抗衡,因此,我認為此段對神秀的描寫,不可能出自惠能之手,應是後人為了貶低神秀而添加。而且,六祖開示:「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又說:「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師兄提示:石頭希遷《參同契》「人根有利頓,道無南北祖。」)可知六祖認為頓法與漸法是應眾生根器不同而有,並無優劣高下之分。就內容而言,這段描寫給我的感觸就是「思量即不中用」,要練習不用意識心去想,對境界及結果也要「無住」,放下得失心。該做的事,可以立刻做的就立刻做,不要拖延,以免掛在心上;無法立刻做的,就用筆記本記起來,以免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