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電子書-小丑之花:太宰治《人間失格》創作原型
推薦指數:
2017.06.08 更新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接觸到的第一本太宰治的書籍是〈人間失格〉,從那本之後便開啟了我對日本文學這扇大門的好奇。在瘋狂迷戀日本文學的那段時間,我看了村上春樹,可是卻對他一點感覺也沒有,嚴格說起來,他的文風一點都不是我當時所需要的;後來我連續看了好幾位日本文學作家,後來開始愛上三島由紀夫、太宰治、東野圭吾,只可惜,前面兩位都已經在很早之前就自盡離世。那時候我可能都還沒出生?也有可能我才剛出生。
這本書是〈人間失格〉的創作原型,原本想要入手,可是看見電子書有那就乾脆省下這筆錢來拜讀。
要介紹書以前,一定要談談太宰治這個人。我覺得太宰治是日本社會的犧牲者,以我自己的見解,日本社會裡的人似乎喜歡活在他人的期待裡,進而造成精神壓力到極致,就像日本的愛國情操一樣,很多人願意為國家犧牲,這沒有錯。
大可把太宰治當成是一個文青,但他並不是現在社會所定義的,那種只會嚷嚷著、無病呻吟的假文青,如果看過〈人間失格〉,你可以明顯感覺得出他的文字非常沉重,你知道他用盡力氣寫完這本書,而主角就是在寫他自己,就像是把自己放上手術台一樣,殘忍的解剖自己給所有的人看。或許他鑽牛角尖,他什麼都有,可是卻認為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無藥可救的地步,像是重度憂鬱症患者一樣。(所以我覺得有多少人喜歡他,就有多少人討厭他,很多人認為他就是個有人生缺陷、瘋得很嚴重的人。)
這就是他,而這樣的他,自殺過四次,也與情人殉情過但失敗,或許他一生的願望是與情人共度黃泉也說不定吧我想;你可以從他的書裡發現他極度討厭自己,他鑽牛角尖的程度是讓你想也想不透的程度,可是你能夠了解他討厭自己並非沒有原因,或許對別人來說他是個「人生勝利組」,但對他自己來說,這樣的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出醜。
他就是癥結太多東西,就像你想著「這個世界上會不會其實大家都是假的,只有自己是真的,而其他人都是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其他人真的確實是人嗎?」、「我從來不感覺到餓,為什麼人一天要吃三餐?那是一種儀式嗎?」諸如此類的;而他虛假的度過了這一生,在別人面前盡量扮演著一個小丑,一旦被人發現自己的真實樣貌就會開始害怕要怎麼過接下來的日子,因為他覺得戴著面具才是對的。或許我們覺得他應該要好好懂得享受自己的好身分才對,有什麼資格討厭自己?但也因為如此,他卻更矛盾也更痛苦了,戴上面具,成為不是自己的自己,他才能夠安心地過著生活。
也難怪太宰治被譽為頹廢美學作家,對他而言,他已經失去了做人的資格,在寫完〈人間失格〉之後,便演繹了書中主角最後的結局,投河自盡,殉情。
談談這本書。
你害怕世界嗎?或是回首從前你只看見一連串的可恥?或許無論是〈小丑之花〉,抑或是〈人間失格〉,雖然強烈悲傷,但你可以從他的文字裡得到一點點的救贖。
你覺得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為了錢而活?還是為了讓這個世界更加進步而活?可是真的是為了使世界美好而活著嗎?這樣子的討論似乎始終沒有一個正確的結果,或許每個人在經過社會歷練後都能夠產下不同的見解定義,但我總覺得那並不是一個最終的答案。
可是如果是像太宰治一樣的人呢?無法理解生存的意義的人,還有資格做為人嗎?可是生存的意義又是什麼?生存真的有所謂的意義嗎?我想那是為自己活下去找個動力吧?
「天真無邪的信任,是一種罪嗎?」、「人生存的意義?」、「如果不為了任何意義而活,還有必要嗎?」、「那是不是完全喪失了生存的資格?」
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
什麼時候,又會覺得自己著實的活了第二遍?
寫到這裡,我也開始對於這些模糊的定義而動搖,我不覺得他人說的是唯一答案又或是正確解答,但我盼望以後的歷程能夠讓我更接近這些問題。
讀完後,〈小丑之花〉原型終究只是原型,最終的故事〈人間失格〉才是我心中最經典的日本文學作品,那真的讓我省思而且痛苦了好久。因為我期望能理解活著的證明,以及世人的定義。
我可以需要任何事物,也可以隨時都不需要。太宰治用盡一生醞釀出來的經典文學,就像人生在世一樣很不容易。謝謝太宰治,還有太宰治的那個背影、以及那句話,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若是想要看看這本書的人,不妨直接閱讀〈人間失格〉也可。)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