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父母和與眾不同的孩子之間
推薦指數:
2016.09.13 更新
《飄浮男孩》這本書在敘述一個與眾不同的小男孩-巴納比,因為他一生下來就會飄浮,因此受到旁人甚至是家人的異樣眼光,而被父母遺棄的故事。作者筆下詳細而樸實的文字,描繪出生動的畫面,不僅展現小男孩勇敢的態度,也道出一段心酸卻不可思議的旅程。當小男孩展開這段旅程時,我感覺自己好像被引領到書中,隨著旅途的際遇而感到興奮與期待,彷彿我正跟小男孩一起旅行一樣,這是令我最津津有味的部分。此外,高潮迭起的情節發展及豐富的想像力更深深地吸引了我,總是令我期待著下一刻的驚喜。儘管這些事情是多麼的荒唐怪誕,也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我仍然可以融入書中,一起漂浮在作者的異想世界裡。
身為一個學生,每天過著規律的生活,循著定時的作息,按照規定的時間上課、下課。有時厭倦了一成不變的步調,自然會嚮往書中自由自在的生活。藉由閱讀這本書,我得到心靈上的滿足,恣意地遨遊四海,放縱那倍受拘束的自由,得以短暫忘卻現實生活中的苦悶,這也是為什麼我會看得入迷,不願放下這本書的原因。
然而,當我為了撰寫讀書心得而再次捧起這本書時,開始仔細閱讀一字一句,思考有什麼地方值得我注意的呢?我才發現,原來,它蘊藏玄機——這段旅程的開始是個心酸的原因,也就是父母遺棄小孩,小孩才會到處漂流。從此,故事不再那麼單純與快樂,甚至變得發人深省。因此,我有了新的啟發,心情也有所轉變,如同原本順時針旋轉的摩天輪改了向。
小男孩之所以四處漂流,是因為父母不認同他引人注目的漂浮行為。巴納比的父母親和哥哥、姊姊都是很健康的正常人,凡事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件事。因此,自從巴納比一出生起,父母發現他不受重力影響,往上飄浮,便認為他不正常,甚至嘗試各種方法,例如:讓他背著沙包,使巴納比看起來像正常人一樣在地上走路、送他去矯正學校上課,企圖使他變得跟正常人一樣。然而,這些方法都行不通,他依然往上飄浮。同時,巴納比的飄浮行為也引起旁人的異樣眼光,使他的媽媽覺得羞愧,進而憤怒的責備他。於是,父母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放棄改正他的行為。隔天,當媽媽帶著小男孩到公園散步時,她剪開了拖著小男孩和背包的繩子。此後,脫離牽繩的巴納比,便開始到處漂流。
在這個過程中,小男孩沒有反抗的餘地,他只能隨風飄揚,飛上沒有盡頭的天空。矛盾的是,正常的父母應該做這樣的事嗎?這是正常人的表現嗎?小男孩會往上飄是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的事,並不是他故意的與眾不同。然而,父母不但沒有細心照料他,反而認為他的行為怪異,不能接受一個不正常的小孩。
相較於我過往看過的成長小說,同樣是孩子離家出走,但大部分的作品,孩子出走的動機都是不懂父母的苦心,因而負氣離開;但這本《飄浮男孩》卻打破了這個既定的公式,孩子並非主動出走,而是遭到遺棄。
在小男孩展開旅程後,他也曾經好幾次寄明信片回家,跟家人報備他去了哪裡,也問候家人的近況,顯示他其實是很想回家的。但是,父母卻對於他的離開不聞不問,沒有任何要尋找他的意思,甚至還將收到的明信片丟到垃圾桶。
最後,當小男孩與家人團聚時,小男孩雖然期待,但焦慮卻更甚於喜悅,因為他知道自己仍然無法符合父母的要求——正常地站在地球表面上。而父母見到小男孩時,臉上還有些許疑慮,甚至有點尷尬,但媽媽彷彿忘記遺棄他的事一樣,親吻小男孩的臉頰。看到這裡,不禁覺得有點悲傷,他們一家人的團聚不是純粹的喜悅,而是不尋常的親切與陌生感。
對比之下,其他的成長小說在最後相聚時,父母和孩子都喜極而泣的擁抱在一起,彼此訴說著尋找時的種種思念,這樣的天倫之樂與書中小男孩和家人相聚時的尷尬,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暗示了小男孩再度離家出走的結局。
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作者似乎有意用「飄浮男孩」來暗示那些天生就有部分殘缺,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特殊孩子。對於這些有障礙的人,父母是否能給予充分的關愛與支持,尊重他們與生俱來的差異,而不是像巴納比的父母那樣,想把他給藏起來,甚至拋棄,視自己的親生孩子為不可外揚的家醜?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