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所謂的認同?
推薦指數:
2016.12.22 更新
親愛的安德烈含了許多龍應台女士與他的兒子在青春期的心靈成長對話之書信,幾乎都反映了舊慣和年輕時代的衝突及東西文化的差異,也探討了國家和文化。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安德烈對於自己的種族、國家感到疑惑,本篇也讓我有點感同身受。
關於身分的定義,我們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台灣現在處於一個文化之尷尬期,我們不是出生在中國,但是又並非台灣當地原住民。我看過許多國外的影片,許多外國人對於台灣,多數不太了解,了解我們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既敏感又不清不楚的,甚至,可能連我們自己也不太清楚?
文中,安德烈也是對於自己的民族認同問題產生疑惑,我很訝異連他國的人也會有這種問題存在,因為他們並不像是台灣有那麼明顯的政治上立場問題。而他對看到德國人歡呼感到奇怪,他說,似乎是德國人是被容許的事情。
翻閱過去的歷史,其實也有許多國家對民族認同感到懷疑,而在戰爭下時常被分割的地區,他們要如何認同自己現在的國家?那他們又是屬於哪一個國家?
二十一世紀,是個突破舊有的科技新時代,我們是一個地球村,很多人認為,語言可以來分類人類,有些是說可以依照習慣,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似乎已不是單純的屬於一個國家,而是混合了許多國家之文化。
我們是否可以拋開「你是哪一國人?」這個傳統的問題?屬於哪個國家真的有那麼重要?在未來,或許能夠比今日的地球村更無分界,其實,大家就像是鄰居一樣,膚色、種族、地區也許已沒有那麼重要了。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