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大同與小康
推薦指數:
2018.08.23 更新
在孔子的大同與小康一文當中,主要記載孔子以五帝之治為「大同」,以三代之治為「小康」;表面只論述「大同」與「小康」之區別,但主要是說大同社會已經隱沒,只給人一些憧憬。而在「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中,效法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之所為,謹慎地執行以禮義為紀綱的制度,才可使天下免於禍害。是自孔子以來的儒家政治思想的論點。孔子所謂的天下太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論基點,是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宏觀的視野而言,而且沒有所謂的條條框框等法律的規範、制度的建立。他認為小康社會是被動式的、是家天下、為己為私的,我認為是不理想的。我覺得要達到大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世上還是需要基本的禮貌,俗話說:「有禮走天下,無禮寸步難行。」這句話說得很對,只要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回報於你,如果對別人不禮貌,到時候吃虧也來不及,對別人有禮貌,別人就會有好的感覺,人是互相的,這樣才會使世界更美好。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