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是獄囚,還是心囚?
推薦指數:
2021.12.17 更新
黑暗的窟窿道出眼球已再也不屬於主人的事實;如拉下拉鍊般被縱向一刀劃開的頸部,極不自然地向外翻開;也許是要堵住受害者的聲音,氣管也被俐落乾淨地切除了。某個嗜血變態的連續殺人犯遊走於歐洲,逃亡三十餘載仍未被懷疑過,全歸功於他的縝密個性與生性病態的父親教導。這本書結合二戰時臭名昭著的集中營,翻出層層歐洲最為黑暗、慘不忍睹的歷史,並將故事串聯至現代生活,不斷堆疊角色關係與推翻既有線索。節奏相較我平常看的推理小說較為緩慢,集中營那些不忍直視的恐怖故事,穿插現代線女主角追氣殺人犯的進展,編織、繚繞。劇情如同針線穿過道道關卡後,一把拉起、幾塊布料瞬間完美接合般,令人錯愕又驚喜。
讀者可以跟著主角的調查進度一同建立假設,細思慢嚼犯罪者的身心理層面變化,實在是很有意思的過程。我個人其實更偏好其他的結局,感覺更能呼應本書囚徒的概念;犯罪者的身體與心靈並未隨著集中營的解放而飄散,反而永遠鎖在那令人作嘔的駭人牢房,更加凸顯出內心「囚徒」的拘束與繞纏的心結,為作品本身更添一些深度。
這是我少數感到可以跟上犯罪側寫師的心理剖析結果、也樂在案情中的作品,或許也摻雜了許多個人的興趣因子吧。非常推薦給喜歡布朗神父系列小說(非物證偵辦)的讀者,一同感受剖析病態人格者心理的奇妙樂趣。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