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海洋彼端的寓言
推薦指數:
2022.09.02 更新
相信很多讀者會知道李琴峰女士正是因為這部作品《彼岸花盛開之島》,同時也是台灣第一人獲得日本芥川獎的作品,在去年也一度被台灣媒體炒紅,我也確實是在那波浪潮下拜讀了不少李女士的作品,發現她大部分的著作都和一些文化、性少數主題相關,而本書大抵亦是如此。《彼岸花盛開之島》融合了多種不同的「主題」,藉由[島]的文化背景帶出了歷史的反思,並對父權社會提出質疑:自最開始的母系社會演化成父系社會後,我們看待歷史、科學、社會的方式也全都是以男人的視角去看待,包含現在所有的價值觀、道德觀、意識形態都是男人建構出來的。
那問題就出來了,當歷史都是由男人的角度去「製造」出來的,戰爭、殺戮、復仇、父權……我們所見到的還算是完全、真實的歷史嗎?
因此,作者假想了一個完全由女性執權的社會,但是虛假的謊言、薄弱的軍事卻又令我重新思考:當社會全然改為女性掌權後,真的有變的更好嗎?把男人排除在宗教、政治之外不是另一種性別歧視嗎?難道只有女權需要維護,男權就不屑一顧了嗎?
又或者是說,我們能不能找出一種使「權力」平衡的最佳狀態,能在社會利益最佳化的同時保有人類最純普善良的性格?
關於為何要用彼岸花來當作整本書的主軸,我特地去研究了一下,發現彼岸花的花語在各個國家都是不太一樣的,例如在中國的花語是「優美純潔」,而在日本的則是:「悲傷的回憶」。對於此涵義,我覺得應該是同時在比喻主角和[島]的吧?那些居住在[島]上的居民的心境大多不爭不搶,安然度日,心態是十分純潔的;然而這座島的過往卻也隱藏了太多殺戮、仇恨,及悲傷的回憶。主角剛被沖上島的形象也是優美純潔;但是在主角在被沖上島之前,卻也有許多太過悲慘的回憶。
我個人覺得在此作者也有可能是在暗喻社會的矛盾,光彩亮麗的背後往往隱藏的是人性的醜陋,這個世界是沒有100%的完美的,歷史不可能回頭竄改,而現世也一直都持續在相互碰撞、變革的路上,所以我們、這個世界、那座[島]需要採取的行為,只是嚴格看待並凝視苦澀的人間世態罷了。
其實作者在獲獎演講時還有一段特別有趣的部分。書中作品有探討到國界的問題,例如作者就以比喻日本為排外的民族,會慘忍的把對日本不利的外國人全都趕出日本(個人理解可能是在指日本武士道殘留的精神主義,詳見【墮落論】心得)。而在李女士得獎後,日本網友瞬間就爆出仇恨言論:「反日分子滾出去」、「外國人別來說日本的壞話」之類的,也讓作者笑稱寓言小說似乎還成了預言了呢!
個人認為本書最有特色的地方是一部作品中竟然同時有了三種語言!一種是[女語],是島上女祭司專用來傳承歷史的語言,大抵就是現代日文(翻譯後就是現代中文);一種是[日本本葉言],就是去掉漢字的日文,也就是大和言葉,是我們主角一開始到[島]上說的語言(翻譯後是羅馬拼音,看不懂能往後翻到附錄二看對照表);最後一種是[仁保尔語],融合了現代日文、現代中文、台語和琉球語,是最複雜也是最看不懂的一種,也是島上人最常說的語言,大概能猜得出意思。
整體而言,這部小說以奇幻緊湊的筆調探討了多種「主題」,並反思了人類父權的歷史,而且開放性的結局也給了讀者很長一段留白延伸思考,的確是一部優秀的奇幻文學。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