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邪教》試讀心得
推薦指數:
2024.05.12 更新
《邪教》(Kult)是「讀心術殺人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讀來有著更加孰悉、親切的感覺,當然如果沒有讀過上一集,可能會對書中某些小巧思和伏筆有點一頭霧水。先說本書的小缺點吧!作者似乎企圖心有點大,堆砌不少心理學與魔術用語,人物也過多龐雜,如果不夠細心往往會忽略掉某個角色及小細節,建議閱讀過程先將人物做個列表。《邪教》以尤莉亞為首的警察總部特殊專案小組為主,這次時間點設在(上一集《箱子》的)「劍箱殺人案」後二年。故事始於一宗兒童失蹤案:五歲的歐西安在幼兒園被綁架,只是這種地方警局層級的案件怎麼會送來總部的特殊小組呢?原因在於前一年已有另一起女童被撕票案,他們得跟時間賽跑才行,只是悲劇還是發生。那為何二起不同犯案凶嫌,手法卻如出一轍?難道是某種模仿犯罪手法,抑或是某種組織有計畫的犯罪呢?案件偵辦並沒因新加入的成員—魯本而有任何頭緒,而這位新成員的身分也啟人疑竇(賣個關子)。
此時,米娜・達比里找上了「讀心師」—文森・瓦爾德,他和米娜是彼此的救贖和慰藉,只是上次案件後他們有二十個月沒有聯繫。這次卻不是為了兒童綁架案而再次聚首,是安娜因為分離多年的女兒—娜塔莉,參加了一個名為「伊比鳩魯」的哲學組織。米娜,極排斥與人產生連結,唯一僅可以懷念的美好回憶只有她與娜塔莉的短暫相處及文森一同辦案的那段時日。文森和妻子—瑪麗亞正接受著婚姻諮商,有著瀕臨崩潰的婚姻關係,當他們再次相聚,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然而,擺在眼前的難題還不只於此,還有二人極力隱瞞的、不想被人所知的過去……。
《邪教》作者之一為哲學系出身得讀心術師,不免以心理學的角度剖析社會裡的「邪教」現象。邪教的特點為極具魅力的領袖、性格缺陷或生活上得不到滿足的信徒所組成,具有某些難以理解的儀式和狂熱,而且極具神秘與排外性、封閉性。現實社會裡,疫病蔓延、景氣蕭條、生命財產受威脅,當人們正常的努力得不到相同的回報、解決不了困境,人們的生活便須某種寄託,此時宗教信仰便應運而生。然而某些不肖分子以私人斂財及傷害升段,便成了不折不扣的邪教。有趣的是故事裡的「伊比鳩魯」教派—諾娃,卻是打著反對邪教的洗腦而創立的組織,那諾娃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麼呢?和兒童綁架案又有何關聯呢?
《邪教》鉅細靡遺的辦案過程、細膩的細節掌握,複雜且幽微的人物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作者善用文字營造時而風趣幽默、時而詭譎神秘的多變氛圍,讓讀者的心情隨著曲折蜿蜒的情節擺盪。一再反轉的情節設計,在在都讓人大呼過癮、痛快淋漓。最特別的是是很特別的不同視角的敘事設計,更能進入到主角∕被害者的心理狀態,感同身受。綜觀作者—卡蜜拉•拉貝格(Camilla Läckberg)作品的特色,似乎都圍繞在一個主題︰每個人都該為自己而活,不該陷入一個又一個泥淖裡,無法自拔,勇敢面對傷痛的過往,活出新的人生。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甚巨,正如文森童年的陰影及糟糕到不行的婚姻,讓他對幸福裹足不前,而米娜同時不知該如何面對她所深愛的女兒和文森……。
《邪教》篇幅實在過於龐雜,作者卻又捨不得割捨掉某些位配角,閱讀過程真的稍稍卡關。或許只將重點擺在辦案小組、米娜與文森,相信精彩度會加分許多。但或許作者有其用意吧!例如第一集《箱子》裡,莫名出現一段米娜與某位女孩的街頭巧遇聊天,原本覺得莫名,到本集後才知道是米娜的女兒。那第一集和本集書中許多未解之懸念,是不是也會在下一集裡做個完整的解答呢?那真是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了,迫不及待見到本書的實體版本與第三集的面市。故事結尾落在文森童年那件事情上,究竟是誰一職不想放過他呢?看來又有一場好戲可期。北歐犯罪小說《邪教》充分滿足讀者好奇心的窺探,邪教裡人性的黑暗面,是本傑出的恐怖、懸疑推理小說,再次推薦!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