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豹變》試讀心得
推薦指數:
2024.07.07 更新
《豹變》的十篇內容都圍繞著二個主題︰男性的那話兒和一起社會新聞事件。首篇〈鱉瘟〉裡,當年(1967年)的「豬瘟」和男人得的「縮陽」怪病的傳聞,將男性人人自危的醜態表露無遺,果真驗證了「查甫人,千萬不要只剩下一張嘴」。「英軍宣布將逐步撤離在這裡的駐軍。」十二歲那年主角碰上了這陣突如其來的瘟疫,像似一場不怎麼確定有沒有發生過的噩夢……,似乎也讓他一夜之間長大了。「這些傳言或單獨成立或支離互湊,皆難以構成令人絕對信服的全部真相,就像那一個異常真實的年代,許多事情似乎蓄勢待發。」——〈我是李小龍〉
第二篇〈我是李小龍〉主角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述自己的同學—衛紅,在鬼門關的這一天和母親離奇消失,疑神疑鬼、繪聲繪影的街頭耳語是如此熟悉而親切,就像民間盛傳的鬼故事般荒謬而吝人信以為真。「李小龍真的只有一粒嗎?」筆者不敢相信,也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
〈九九神功〉以1984新加坡的一場大選為背景,和民間謠傳能壯陽的「九九神功」相結合。〈豹變〉是1973年動物園黑豹逃脫事件,佐以一位處心積慮想以母豬來獵捕黑豹,奪取豹鞭,一心想生下孩子的荒謬情節。〈雙槍〉以1972年新加坡槍擊要犯林萬霖為背景,結合阿公眼得痂瘤後病逝,孫子阿順每天為阿公讀報念新聞,祖孫之情與一個貧困年代,在阿公死後三天,林萬霖被擊斃後告終落幕。
〈莫比烏絲之帶〉影射1980年新加坡南洋大學。〈聖誕島來的男人〉提到1958年,聖誕島歸屬於澳洲的史實。〈馬可波羅〉裡提到1950年戰後的新政府,黃亞福(傑克)「天賦異稟」,卻不知該如何去面對的窘境。
「因為那一年的七月果然出了大事,彷彿銅鐵在完全消熔前,熱脹欲裂的一種變形、扭曲和撕裂。」——〈包〉
個人最喜愛最後二則短篇︰〈包〉主角—小梁從鄉下到火城打工,遇到了在暴動中救他一命的米娜,兩人暗生情愫,只是最終仍無疾而終……。看似男女一見鍾情而相愛的平淡劇情,且將華人與馬來人暴動輕描淡寫帶過;但故事裡提到的「巨變」,指的是1964年的馬華衝突—火城種族暴動事件,促成了1965年新加坡的獨立。這是新加坡歷史上二起重大的種族衝突事件之一,(另一起為印度移工的暴動),不可謂不重要。
〈美麗新世界〉是主角—陳博文經歷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半夜會漏遺、長期不舉,讀者原本一頭霧水,隨著劇情推移,慢慢揭露出答案︰他的女友—美君在大樓倒塌中去世後的心理陰影所影響。故事最後由美君的妹妹—麗君陪著博文走出傷痛。故事影射的是1986年「新世界酒店」倒塌事件。讓筆者不禁想起韓劇「我是遺物清理師」中,同樣提到過1995年南韓「三豐百貨公司」倒塌事故。類似事件給讀者的反思,是否是對現代化、進步、繁榮的盲目追求,而罔顧了安全呢?這起事件,不僅戳破了新加坡引以為傲的進步神話,更是民眾心中永遠的悲痛記憶,而傷病並不會因為大樓重建而消逝。
「後記︰一本小說集的始末」中,作者提到,從事過社會新聞記者,加上頑劣的脾性,放入不合時宜的人物,成為了寫作本書的動機與創作的初衷,「日子單調枯燥的內容,於是多了生命和生活的細節。」黃凱德的《豹變》是重新認識新加坡的一部絕佳作品,除了訝異於當代如此威權、守紀律、有規範的新加坡社會竟然會發生如此奇聞軼事,怎麼讀都覺得與印象中的新加坡格格不入。每一篇都有一則社會事件,google搜尋後,可以知悉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和切割馬來西亞後,獨立建國的時代背景,馬共份子騷動和種族暴動,乃至於槍擊要犯和大樓倒塌的事件……,完全不同於現今一座熱鬧繁華、光鮮亮麗的城市國家。所幸那都是上一個世紀的社會新聞,那現今的新加坡社會又是如何呢?
閱讀過程,每一篇都能令讀者很有感,熟悉的情節不難讓人聯想到台灣曾發生過的口蹄疫事件、陳進興案、地震引起的大樓倒塌、動物園狒狒逃脫……,只是當時鬧得沸沸湯湯的新聞,如今已雲淡風輕,成了過往雲煙的回憶,如今想想那些提心吊膽、關切新聞發展的激情,早已不復存在。
《豹變》常有出人意表的結局、充滿戲劇性張力,能充分感受閱讀的新鮮感和樂趣。能見到如此成熟的華文小說創作,實屬不易。(印象中新加坡以英文為主,逛過當地書局,也絕少見到中文作品。)作者不帶任何批判觀點,來看待這些新聞事件及過往的新加坡歷史,只是在再平常不過的日子裡,加些點綴而已。講述每個人都可能在生活中感受過的普遍感情。正如你我的日常生活裡,即使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大事,終究會船過水無痕,畢竟日子還是得過下去,不是嗎?而這不正是我們生命的真實面貌嗎?世界不一定美麗,但歷程絕對是獨一無二,痛苦也快樂著。推薦難得一見的新加坡短篇小說集《豹變》。
p.s.文中各篇之年代,參考《豹變》書中彭飛教授的「原版書序」。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