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遠方的兩難
推薦指數:
2025.03.13 更新
異域,是一個充滿未知的詞彙。國共內戰時,中華民國作戰失利,因此許多國軍前往泰緬邊境重整旗鼓,軍民在浮動的外鄉守衛著國家的安危。緬甸軍方起初對這群孤軍不以為意,但隨著政府內部武器與在外勢力的變動,軍政府開始派人調查孤軍的情況。認為孤軍會妨礙政府的緬甸軍方,開始驅逐孤軍,奈何實力上無法取勝,因此緬甸政府轉而向聯合國控告中華民國侵略領土。
孤軍在戰爭中揮灑血淚,失去了許多同伴,但他們仍在陌生的環境堅持下去。主角鄧克保在無情的奮戰之中,與曾經並肩的弟兄天人永隔,他的兒女也受戰火的波及死去,只剩下妻子政芬等著鄭克保回去。
由於他們再也無法輕易回中國,泰緬邊境成為了他們的棲生之地,但受到緬甸的反對,孤軍們只能撤退回台灣。有人迫不及待到新地方開始新生活,有人卻捨不得墳墓遺留在緬甸的同伴。其中有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
“機會只叩門一次,上蒼賜給孤軍建立奇功的機會,而孤軍也已經用血築城牢不可破的堡壘,到了終結,卻像一個夢遊人一樣,輕鬆的,毫無吝惜的把他丟掉。”
在我看來,孤軍們曾經的努力,在當時卻不值一提,許多人後悔從前自己的行動,想著如果不這麼做,同伴是否就不會被無情拋棄。我覺得抓住僅有一次的機會對每個人都是意義重大的,但同時,我們必須謹慎思考未來事情的發展,用長遠的眼光去預見,如果結果會不盡人意,也要努力去改善與阻止,不要留下遺憾。
大部分孤軍最終跟隨指揮官的腳步,搭乘飛機撤退到台灣,而鄭克保,卻因放不下感情,在中途休息中,頂著潛逃的罪名回到緬甸,為的就是能和自己的孩子與弟兄更加靠近,因此他的孤獨使結局十分悲傷。
“我們是常哭的,因為眼淚可以洗癒我們的創傷。” 儘管悲慟,但他能調理自己,治癒自己心中的傷痕。而撤退到台灣的孤軍,是否有了更美好的生活,又牽涉到了台灣當地對孤軍的成見與孤軍本身的適應問題。
戰爭讓我們看到人們在不同之處的艱辛與人情冷暖,也使我們了解事情的兩面性。人們是否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族群、是否能在異域中找到自我,都是現今社會中需要我們探討的議題。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