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大腦切除師》試讀心得
推薦指數:
2025.05.08 更新
在還沒閱讀《大腦切除師》簡介之前,我以為這會是一本傳統的醫療小說,就像《白色巨塔》或《貝納德的墮落》等;但閱讀之後,反而很難定義這到底算是哪一類型小說。原因無他,正因為這本小說裡,除了講手術醫病關係、夫妻感情、生命的意義,也講醫生使命等,是本內涵豐富的精彩小說。《大腦切除師》故事楔子從瑪格麗特.巴斯特的平凡日常生活開始說起,乍看再正常不過的描述,卻說明了瑪格麗特有產後憂鬱症。她認為自己無法擔任一位稱職的母親及妻子,試圖找醫師來診療其精神疾病,最終找到了羅伯特醫師的「腦葉切除術」。
《大腦切除師》將故事背景設定在1930至1950年代的美國紐約,除了寫出那時候醫療技術並不是那麼先進發達,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及其發生的原因並非那麼清楚的年代,女主角—盧絲的兄長也因為類似的狀況而自殺,耿耿於懷的她,自此投入精神病院的經營。
盧絲結識了擅長「腦葉切除術」的羅伯特醫師,並結縭為夫妻,二人皆認為該項手術能造福精神疾病患者,並徹底根除其病根。奈何時日一久,盧絲發掘事實並不是如此,手術後的副作用、甚至病患的離世……。她決定揭發丈夫腦葉切除術背後的真相,她賭上了醫院的聲譽及丈夫的前途。她曾試圖勸丈夫羅伯特回頭,相信自己還能愛他,相信他們真能一同走出這波醜惡的風雨。
盧絲滿心的自我厭惡、痛苦,以及遭人背叛的感受在一瞬間爆發,從頭到尾都不過是想給病人—給所有人—最好的一切,結果不幸捲進了這場風波。 (p.370)
盧絲鍥而不捨地尋找揭發真相的證據,找出羅伯特使用「腦葉切除術」失敗的案例,她試圖阻止丈夫繼續行醫,她不甘自己的這份好心被人利用。盧絲與先生羅伯特之間的爭議,最後問題癥結還是回到「選擇」這兩個字。你相信什麼樣的價值?秉持什麼樣的原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真的有絕對的對或錯嗎?天平的兩端如何權衡?兩難之際又該怎麼辦才好呢?怎麼做才不會後悔?讀者伴隨著盧絲掙扎、猶豫不決到毅然決然,一步步找到決定性的證據,阻止了羅伯特繼續犯下大錯。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和訴訟案件,讓醫病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緊繃。加以台灣健保制度的缺失,讓醫師這工作成了吃力不討好的高風險職業。閱讀過程,曾試圖換位思考,站在羅伯特醫師的角色,他盡自己的職責拯救病患,盡最大的心力改善病患的精神疾病,以當時的手術技術而言,他並不算有過失,只能說他與盧絲的角度是不同的而已。
《大腦切除師》超乎預期的精彩,尤其在讀完書末「作者的話」,詳述創作緣由,才得知這並不憑空杜撰的小說;而本書中出現的人物、「腦葉切除術」都是有參考原型的。本書以史實事件,佐以生動的虛構人物,讓讀者穿梭在虛實之間穿梭,一時間對女主盧絲和瑪格麗特的感同身受,一會兒又對盧絲與羅伯特醫師的相愛到先殺感到惋惜。現實總是讓人疲倦不已,幾乎不得喘息,本書讓讀者回到1930年的美國,一個當代創新的手術帶來的衝擊、改變,讓讀者拋開世俗的紛擾,享受一場閱讀所帶來的愉悅,推薦給各位同好,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