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金馬影迷新世代,學會用鏡頭思考。
推薦指數:
2025.05.14 更新
有時候,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我們怎麼說故事。原本對拍片沒有太大興趣的我,只是被書名吸引,覺得「紀錄片的眼睛」聽起來像是一種特別的視角,彷彿能看見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翻開書後,內容出乎我意料地生動。紀錄片導演沒有用太多艱深的專業術語,而是用親身經驗娓娓道來,像是在跟讀者分享他如何用影像感知世界、記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真實。他說,拍紀錄片不只是會操作攝影機,更需要敏銳的觀察力與說故事的能力。每個畫面都是選擇,每個鏡頭的停留時間,都能傳達某種情緒。這樣的說法深深吸引了我,因為它讓我開始意識到,拍片其實和寫作一樣,只是語言變成了影像。
我最印象深刻的一課,是找到你的觀點。導演說影像不是複製現實,而是轉譯現實。你怎麼看、怎麼拍,決定了觀眾看到什麼,也決定了他們怎麼理解這個世界。這句話讓我想到,平常我們拿起手機拍照,其實也是一種選擇,只是我們不常察覺。
後來在一個小組作業中,我決定嘗試拍一支五分鐘的短紀錄片。主角是我的爺爺一位奠記自己妻子的老人。我一有時間就用時間拍就起床,跟著他散步、回憶過去、和妻子互相打招呼。我沒有過多剪接,只是記錄他的生活。拍攝時,我特別注意那些書中提到的細節:他停下來擦汗時的表情、回憶時仔細的眼神,甚至是他回家途中手的抓握。當我把影片剪完,回頭看那幾分鐘的片段,我第一次覺得,原來我也能用影像說故事,還能說得很有溫度。
一雙紀錄片的眼睛不只是一本教人拍片的書,它更像是一種提醒我們要重新學會看。不是匆匆一瞥的看,而是願意停下腳步,去觀察人們的行動、情緒與背後的故事。我即使不是每天都拿著相機,但也開始會用紀錄片的眼睛去理解生活。這樣的眼睛,不僅讓我看見更多,也讓我更懂得怎麼與世界連結。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