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試讀心得
推薦指數:
2025.06.02 更新
由於閱讀的偏執,坦白說本書絕不會是筆者下單購買的選項之一,即使是因為特價而不小心購買,恐怕也會被束諸高閣。閱讀《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一書,其實是有點難度,書中所介紹的幾位物理學家都是相當陌生,每每讀一新的篇章都得上網Google一下,且提到的物理學等知識都需要花點時間著墨,即便如此,本書文筆之優美,可讀性仍是相當高的。第一篇〈普魯士藍〉,介紹了「普魯士藍」的由來、卡爾.威廉.謝勒的「謝勒綠」,講述了拿破崙被囚禁的莊園,壁紙含有砷化物而中毒死亡,還有艾倫.圖靈中毒的蘋果……。粽重要的是佛列茲•哈伯—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他得到了諾貝爾化學獎。但在一次大戰期間擔任化學兵工廠的廠長,卻負責研發和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並用於戰爭之中,造成近百萬人傷亡。而用氰化物製成的一種「齊克隆」殺蟲劑,本是對抗老鼠和蟑螂等蟲害,二戰時卻被用在毒氣室屠殺猶太人。驗證了作者—拉巴圖特所言︰科學為了人類帶來了光明,同時也產生了陰影。善與惡之間的掙扎,榮耀與臭名僅一線之隔,氰化物、氯化物這些物質是對人類科學研究的進展抑或是帶來毀滅性的恐懼呢?
〈史瓦西奇點〉
「史瓦西的度規相當精準,至今仍然用來追蹤恆星的移動、行星軌道,以及光線在經過一個強引力場時會發生的變化。」 (p.42)
一生飽受詛咒所苦、惡疾纏身的卡爾.史瓦西,死前解出了愛因斯坦廣義的相對論,推論出了「黑洞」,創造了「史瓦西奇點」,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他,沒人知道他的死因。
〈心中之心〉
「但是望月(新一)的野心不僅於此,他不只嘗試解猜想,還自創一種新幾何,迫使人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數字。」 (p.72)
但可惜的是這位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他忽略了一件事,即使再偉大的研究室需要讓一般人能理解,也需要讓其他數學家花費心思去解釋的,否則這一切的努力只是枉然。望月新一由於個性使然,將想要認識他及其學說的人阻擋於牆外,他彷彿中了「格羅騰迪克詛咒」。被譽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的亞歷山大•格羅騰迪克統治數學界數十年之久。格羅騰迪克可以為單一的方程式創造一整個宇宙,譬如他的「拓樸」是挑戰想像極限的無限空間。在一次大戰期間,反戰、愛好和平的他寫了一本極難被翻譯與理解的作品。當沉浸在自己的理論世界太久,會察覺不到他人的存在,忽略了普通人是否也具備了相關的基礎知識。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描述海森堡做研究,帶領讀者走進他孤獨科研、幾近瘋狂的一面,彷若讀著海森堡的自傳般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旁觀者一樣看著他如何在避居黑爾戈蘭島的日子裡,廢寢忘食、不眠不休,透過神秘主祕者之手,挑戰了薛丁格的理論,並在1926年發表「量子力學」。
〈夜間園丁〉則如散文般,總結了作者的省思,對自然環境的關愛之情。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刻畫了二十世紀初的科學發明,尤其一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研究,身為戰敗德國及猶太裔科學家,其心路歷程、心態轉折更是令人不捨。一個人太有作為,就會遭到他人的忌憚,文人相輕還是惺惺相惜?這些凡人∕正常人難以理解的理論,數學∕物理世界,天才與瘋子一線之隔,瘋狂研究的執著所為何來?每一天活著都是煎熬,為什麼不放棄研究呢?對知識的渴望,哈伯、史瓦奇、格羅騰迪克、海森堡、薛丁格……,他們的成就,帶給人類社會難以描述的進步,但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一生與研究歷程,更是值得玩味。
閱讀本書之前,說來汗顏,只聽過愛因斯坦、奧本海默,殊不知居然也有令愛因斯坦折服的人,趕在奧本海默之前就有科學家可能比他早一步發明原子彈的人,或許時不我予,抑或生在敵營,他們少了發光發熱的機會,但絕不能抹滅這些人對科學∕物理學的貢獻,《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正是讓讀者重新認識這些科學家的大好機會。佐以作者生動的敘事筆法,讓這些科學家的故事顯得閃閃動人。
作者—班傑明.拉巴圖特(Benjamín Labatut)以獨到的寫作手法結合科學物理知識及小說手法,一時間讓讀者分不清現實與虛構,讓讀者更加深入認識這些想像的人物、天才的背後,是如何研究出真實世界的物質、物理知識。故事篇篇扣人心弦、感動人心,令人著迷之餘,不禁感嘆天才背後的瘋狂、執著,原來科學研究奇蹟的背後,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與痛苦。我想,我不需去理解那些艱澀的物理∕數學知識,但卻為他們的故事而感動。他們將讀者帶往另一個新的世界,更拓展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與認識,原來我們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知識背後,種種不為人知的祕辛。
感些商周出版願意開發如此冷門的科普作品,縱或這並非一本易讀的小說,但絕對值得咀嚼再三、細細品味的佳作,推薦今年為止最棒的一本好書。真心推薦,不容錯過!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