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2025閱讀全壘打 在孤獨裡,遇見真正的自己
推薦指數:
2025.09.06 更新
什麼是孤獨?是如《可可夜總會》所呈現的,被世人遺忘、逐漸消逝的淒涼?還是在人群簇擁、生活喧囂之中,內心卻依舊感到空洞與荒蕪?孤獨從不只有一種樣貌。在閱讀《孤獨》之後,我開始重新思考:它究竟是沉重的負擔,還是一種必然的人生狀態?記得《百年孤獨》中那句話:「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寂。」在人生的長河裡,我們或許因洞見而興奮,卻在分享時換來冷漠與不解。這種「精神的孤立」比身處荒野更難承受,因為它揭露的不是外在環境的寂寞,而是思想本身的無人理解。對青少年而言,這樣的感受便是所謂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手機訊息頻繁跳出,提醒我們別掉隊、別缺席。然而,越是追逐認同,心裡的空洞反而更深。孤獨在這裡,成為同儕間的焦慮。
不過,孤獨並非全然黑暗。它也能被克服,甚至轉化為養分。《孤獨》一書中的主角,會在寂寞時選擇釣魚,將注意力投注於釣魚線與水面的漣漪,因此暫時忘卻了自己孤身一人。這讓我領悟到:孤獨雖難以消弭,卻能在專注中找到出口。對我而言,閱讀與音樂正扮演這樣的角色。當我翻動書頁,與古今中外的思想對話;當我撥動吉他,讓旋律在房間迴盪,我築起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小宇宙。孤獨在這裡,成為心靈的歸宿。
歷史上,許多思想與創造正是孤獨的產物。陶淵明在南山隱居,於寂靜中創作《桃花源記》;牛頓在瘟疫的獨居歲月裡,發現萬有引力定律。若沒有孤獨,他們或許難以完成如此深刻的思考。孤獨,在這裡成為思想深耕與靈感綻放的沃土。
因此,孤獨既是試煉,也是養分。它讓我們感受痛苦,卻也逼迫我們成長;它讓我們看清自己,進而選擇如何與他人相伴。人類需要理解與陪伴,但若不曾學會與自己和平共處,所有的交流都可能淪為逃避寂寞的手段。唯有承認孤獨的必然,並在其中尋得力量,我們才可能建立真正的理解與共鳴。
孤獨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它能帶來什麼成就,而在於它讓人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當喧囂散去、當世界歸於寧靜時,孤獨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來自內心。若能把孤獨視為磨礪,將它轉化為自我對話與自我成長的契機,那麼孤獨就不再是囚籠,而會是鍛造心靈的一把火,讓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