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我的青春賽道,一個人去跑步讀後感
推薦指數:
2025.09.06 更新
最好的思考,是以一種信念,努力活出自我,讓平凡的日常可以出現一些不同,關於人生的,關於自律,讓內心和身體能夠合一,自己察覺活在自己步伐的當下。而最好的一本書,則是在翻頁的過程中,讀懂自己想要成為的形狀,是一雙跑鞋,還是各式經歷過的足跡,文字不會憑空幫我們完成夢想,但文字會給你一個方向,讓我們保有力量,在你出發的時候,能一路緊跟作者腳步,緩緩收獲向前的熱誠與時光。
「一個人去跑步」,作者高目直子,日本插畫家,在書的一開始便直言不諱說自己運動細胞似乎不怎麼發達,球技不佳,跳舞歪七扭八,這個立場一設,身為讀者的我馬上被同化,想想自己好像也是因為運動細胞不佳,所以展開惡性循環的排斥,越不動就越不想動,但作者描述完不運動的弱勢後,馬上開宗明義點出,這樣的生活不僅可惜,而且危險,關節僵硬體脂肪上升健康問題多,絕非養生之計,恰巧當時的他看到馬拉松轉播,並認為這是一個轉型的契機,於是便開始跑步計畫,給自己一個人生重新設定的計畫。
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本工具書,教導跑步的初學者如何設定目標,如何有效率地準備關於跑步的進階計畫,從五公里十公里,接著半馬,最後完成全馬。
但事實並非這樣,就在我仿傚作者穿上跑鞋之際,赫然發現,一個人去跑步,根本沒有我想像中那麼容易,大腿痠痛與折磨成為整趟路途最重要的主角,作者看我跑得這麼辛苦,便一陸鼓勵我,慢慢來就好,先走,再跑,循序漸進的踏穩,馬拉松路徑才能一起前進更遠。
上大學前的暑假,我決定站上全新的起跑點,用小小的步伐,翻過書的每一頁,不一定要像作者一樣跑完全程馬拉松,但一定要跑贏自己。
「一個人去跑步」分成五個章節,體力分段,但信念連貫,書帶領我逐漸邁開步伐,每段距離都有哲理領略,這就是我要的,關於閱讀最好的價值。
一、姑且跑跑看──卸下內心的鎧甲,趕快去做,現在就做。
作者從一開始的頹廢到自我覺醒的過程,對我而言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認真想想,許多青春重要的時光我都是怎樣度過的,除了滑手機躺在沙發上舒服看電視之外,其他都是想不起來的,這些人生不再重來的美好時刻,我竟然能過得如此鋪張浪費。
作者提點我這樣不行,必須趕快跟他一樣穿上跑鞋,帶好裝備,出門去享受跑步,享受沿途各種痛苦各種歇斯底里,這些迷人的折磨和毅力展現,都將是日後甜蜜回憶的深刻體會。
夢想是這樣,首先要鐵腕擺脫安逸,這是面對自己的第一步,作者用漫畫及幽默的文字重整我的焦慮及怠惰,接下來是計畫,不受傷不矯情,調整好呼吸,自信才能持續大步邁出。
準備好了,就開跑。
還沒準備好,就繼續熱身,一個人去跑步每一頁都充滿鼓勵,隨時為你打氣。
二、發現跑步的樂趣──專注是孤獨的,但賽道永遠不會寂寞。
閱讀最大的好處是擺脫迷思,和跑步一樣,找回主控權是作者在書中不斷交代的事,參加一場賽事,除了要克服自身的體力之外,賽道安排,天氣和補給,爬坡以及關門時間都是所累外物,不確定性和未知更如陷阱般到處存在,乍聽往往就讓人卻步,但作者又用自身經驗告訴我們,這才是跑步最大的樂趣,因為你想完成比賽,就必須揮汗努力練習,必須把自己抗壓的心理素質調整到完整,這些籌碼,透過你的選擇,透過自律和磨練,會帶你返回終點拱門,這時,你就會知道感動是什麼滋味,就會明白命運不會虧待選擇變好的人。
當然,跑步能獲得的好處遠遠不只這些。
你會養成習慣,積極去完成你想完成的每一件事。作者的目標是參加全程馬拉松,而我告訴自己,就是去跑,專注的去跑,跑過的路藏進回憶就會是豁達,這樣很好,出發就好。
作者陪我跑過住家附近公園,也跑過蘭潭和操場,汗水淋漓就是完賽證明,作者說我表現很棒,和速度無關,青春需要的是行動力,我需要的是能不能再多跑一步的自律。
三、參加各地的馬拉松比賽──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成就完賽的精采感動。
作者參加日本許多場大大小小的路跑比賽之後,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藉由跑步活動我們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社會化連結的種種細節,原來跑步真正有趣的地方不僅單是個人突破的喜悅,更多時候,就是跑者們之間的緊密互動和無私加油的增值和完善。
從出發的那一刻,作者描述的重點就放在沿途風景,有提供食物飲水的補給站,有精疲力盡時綿延不絕的加油聲,賽道上會有路跑前輩提供的攻略心法,有跑不完時的回收車,作者說一個人去跑步時,跑的不是體力,也不是速度和距離,而是樂趣,不勉強也不激躁,你真正感覺開心的時候才是跑步的意義,這點很重要,也是我在這本書中體悟最深的道理。
沒錯,反思跑步這件事真正的意義在哪裡?那人生呢!不斷規劃不斷訓練的意義又在哪裡?我能不能從跑步這件事頓悟出什麼,作者不語,我們持續跑著。
四、延長跑步距離──挑戰最靠近天堂的地方,只因為喜歡。
越跑越遠之後,一個人去跑步變成一群人去跑步。
從出發開始,書本裡的我們會經過天空,經過堅忍與曠野,更重要的是經過自己,在旅地追索可以服輸或跑不贏的感動,這才是跑者最好的作品。作者在前往橫濱馬拉松之前,自己也不確定是否已經完全準備好,不過就算沒有完全的把握,我們不也是一直在前進嗎!
這個觀點很重要,全馬是作者嚮往的天堂,她說無論是否已準備好,全力以赴就好,畢竟成績不是證明自己唯一指標。
說的很好,人人飛毛腿畢竟不太符合跑步的意旨,賽道最大好處是要讓歇斯底里看清楚你仍有血有肉,會痠會痛,每一滴汗都具備臨場感,在經過城市巷道時能與高樓的肺腑一起低鳴,遇見晴雨也能交錯成勁調,跑鞋會懂這旋律,跑者只需把耳朵貼近地面,就可聽見多巴胺的笑聲,舒服且愜意。
用動力保持初衷,這是老馬們告訴作者的核心思維,我奉為圭臬。
原來跑步的筆觸這麼經典,作者提醒我放慢腳步,終點快到了,記得在冒險和流浪感之間重疊跑過的記憶,接著在某時某刻回甘,我們就能扮演風景。
五、挑戰42.195公里──最後挑戰的大魔王,其實就是自己
書讀到最後,就是步伐魅力的描寫,像自由的呼吸,多重選擇的色彩,作者利用幾場賽事讓讀者跟著自己靠近繽紛,書的故事從一開始的跑不動,到連自己都很難相信的全馬任務完成,這些情節有人願意說有人願意分享,字句和戰勝自己的信念就不會是孤島,這些需要汗水,灌溉運動習慣不曾停止的日子,雖然艱辛,雖然偶爾也會出現放棄念頭,但只要路是對的,沿途就會有指標,從書本裡,帶著我們一公里一公里收下,志在健康,道合於興趣,跑馬人選擇他該前進的路,下一刻的終點,我們就是彼此主題。
帶著書,一個人去跑步,終點會用快樂紀錄我們 。
這是另一個起點的開始,我會一直準備好,隨時可以出發。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