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我們心目中的城市
推薦指數:
2025.11.07 更新
看完《看不見的城市》,我最大的感覺是:這不是一本要告訴你故事的小說,而是一本要讓你「想」的書。卡爾維諾寫了很多城市的名字,這些城市有的奇怪、有的夢幻,有的讓人覺得熟悉,卻又好像不存在。它們看似不同,但讀著讀著,就會發現,這些城市其實都在暗示同一件事——關於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生活的世界。書中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汗描述一座又一座城市。忽必烈汗想要知道帝國的樣子,想把所有城市放進地圖裡,但馬可·波羅的講法卻模糊而抽象,就像不是真的在談一個具體的地方。這裡的城市有時是由「記憶」組成的,有時像是「夢境」,有的象徵「慾望」,有的則代表「恐懼」。換句話說,城市並不只是我們眼前看到的房子、道路和人群,而是充滿了我們心裡的想法。
這讓我想到,我自己生活的城市也是如此。對不同的人來說,我的家鄉-清水,意義可能完全不一樣。對學生來說,清水可能是學校的操場、補習班和便利商店;對農夫來說,清水是稻田、海風和收成;對觀光客來說,清水就是高美濕地、米糕和鰲峰山。雖然都是同一個地方,但因為每個人帶著不同的記憶和情感,所以「清水」有很多樣貌。這不正是《看不見的城市》想告訴我們的嗎?城市不是單純的地圖,而是我們每個人的經驗和感受堆疊起來的。
書中還有一個地方讓我特別有感觸。卡爾維諾寫到,馬可·波羅描述的所有城市,其實都是「威尼斯」的變形。這讓我想到,人不管走多遠,心中總有一個最深的歸屬地。對馬可·波羅來說,很多地方都有家鄉的縮影,無論我們去過多少地方,見過多少不同的風景,最後還是會以「最熟悉的城市」作為我們觀察世界的基準。對我而言,那些海邊的落日、廟口的香火味,還有熟悉的老街小吃,都是我看世界的角度。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卡爾維諾可能是在提醒我們,要重新去思考「城市」這件事。我們常常覺得城市很冷漠,都是鋼筋水泥和忙碌的人群。但如果換個角度想,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住在其中,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希望與寄託都留在這裡。清水的街道、清泉崗的飛機聲,甚至某個不起眼的轉角,可能都藏著屬於某個人的故事。這樣想,城市就不再只是空間,而是一個關於「人」的集合體。
這種想法也很適合拿來看現在的世界。我們的生活不只在現實城市裡,還有網路、社群媒體、遊戲中的「虛擬城市」。雖然它們不像現實一樣看得見、摸得著,但其實它們同樣承載了我們的記憶和想法理念。這些「看不見的城市」正是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總結來說,《看不見的城市》這本書它告訴了我們,城市不是只有外表的建築,更是內心的投射。當我們在城市裡走動時,其實也是在看見自己的影子。這本書讓我更珍惜自己與家鄉的關係,也開始注意到那些以前忽略的小細節。因為每一個細節,可能正是屬於我的「看不見的城市」。
討論議題
我們生活的城市、建築和街道是否不知不覺塑造了我們的價值觀和內心世界?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