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犯罪精神科及人性探討
推薦指數:
2025.11.20 更新
《誰是受害者》,一本單從書名看來就令人捉摸不透的一本書,這本由資深法醫精神科醫生主編的書和其他書有著大不同,作者一開始在序章即點明了著作原因──想將讀者們帶入自己的視角,藉由第一人稱視角來了解這些案件的共通性,確實的一起探討誰是受害者,跨越被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鴻溝。當時在圖書館瞥見這本書時,我毫不猶豫的拿起它,它最吸引我的地方莫不是這本書的書名,一看見就令人感到好奇,而且定睛一看竟然也是我有感興趣的類型。下一步就是大略的看了書本的大綱,內容主要是以一些真實案件來說明這些案件的特徵,以及解釋每一個案件為什麼會發生、案件如何結束、親屬朋友和當事人的感受等等。每件案件的結尾也會附上「受害者」的病況,還有它的症狀及讓受害者作案的動機。
這些分析讓我對這本特別的書又更感興趣了,一方面是我很好奇為什麼,另一方面是因為平常看了很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種案件,對案件會感到好奇、震驚等,現在又發現有這種專門寫案件的書本,令人忍不住好奇案件的發生過程結果。這本書也讓我改變了原本的想法,例如:原先的我認為有罪就該罰,做錯就是做錯,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這些犯錯的人本質並不壞。
在這特別的書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篇是一位自閉患者弒母。當時患者才二十二歲,人生才正要開始,卻犯下了這種令社會震驚的案件。作者當初接觸這件案件時,先訪問了兇手的父親,藉此得知兇手的病情,以及他們的家庭背景。兇手的母親早在和他父親結婚時就患上了憂鬱症,並生下他。兇手從小就患有輕微自閉症,不擅溝通,但在他人眼裡一直是一個默默付出的人,不會去刻意傷害他人。但,「不擅溝通」這一點卻讓他犯下滔天大錯。因為自閉症患者無法輕易理解與認同他人的想法,令兇手感受不到殺人的意義,就這樣因為覺得罹患憂鬱症的母親一直自言自語,吵到他看電視而親手殺死媽媽。
看完這一篇案件之後,我的心情從驚訝轉變為同情。當初看見這件案子時,原本還很震驚怎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後來深入了解前因後果後,我明白了兇手也並非知法犯法、惡意殺人,而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進而導致悲劇的發生。如果當時有好好了解他、關懷他,那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場悲劇?俗話說:「有病就要醫。」套用在這件案子上肯定是最好的證明。
這件案件讓我明白,若是周遭有人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請盡可能的多陪伴他、照顧他、開導他,能幫多少是多少。這本書也讓我充分了解,有些事情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即使是看起來很明顯的事物,背後總會有不同的涵義或隱藏資訊。書名也確實告訴了我們,不能夠單從一個角度就認定事實,被殺害的人們除了在這件案件裡是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受害者」嗎?單從我描述的案子來看,無論是媽媽或是兒子,都是被病情所困的可憐人,兩個都是受害者,也同時都是加害者。
希望作者寫出來的這本書能夠被社會大眾看見,讓大家了解要多多體諒精神病患者的重要性,讓社會變得越來越好。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