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針對「岳飛神話純屬虛構?秦檜不是賣國賊?」
推薦指數:
2014.08.29 更新
此篇心得針對本書「岳飛神話純屬虛構?秦檜不是賣國賊?」段落所作。說起秦家哪些人物留名歷史了,先不就好壞,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個聯想到的非秦檜莫屬,沒幾個人叫得出寫鵲橋仙的秦觀,大家都聽過神醫扁鵲卻不知道他名秦越人,「好的不留留壞的。」我一直記的國中歷史下課時,因為剛剛上課內容提及秦檜和南宋滅亡,同學而這麼調侃了秦姓的我一句。我原本想辯駁什麼的,可是除了從小被反覆灌輸秦檜是賣國賊、是不仁不義之士以家口耳相傳的「莫須有」殺害岳飛之外,其他詳情就不清楚了。於是興起探討南宋的滅亡和秦檜的念頭,真的僅憑一個人就能拖垮一整個國家嗎?還是後世的人已習慣於聽信故事而不願多加思考呢?
秦檜,是擢髮難數其罪的惡人?還是慘遭後世汙名的善人?可能是所審視的角度不同吧!也或許漫漫歷史並非絕對的善惡二元論就能解釋,請讓我分別立於這二個側面,使用近期政治作為比喻,試圖體會千古民心,並進行反思吧!
秦檜為金國奸細論
先從大家最熟悉的秦檜負面印象說起,任誰都明白「奸細」對國家的危害有多大,尤其是位高權重的奸細更加可怕,是何因導致其被指為奸細?他提出的「如欲天下無事,須是南自南,北自北。」被認定是與金人串聯後的主張。畢竟他曾為金人所縛,即使「檜之歸也,自言殺金人監己者奔舟而來。(來源1)」但仍有眾多疑點,譬如「金人縱之,必質妻屬,安得與王氏偕?(來源1)」,而我認為倘若真的身為人俘虜而逃走,如此自身難保的狀況下,常理而言絕無帶上妻子的可能,故此我相信秦檜和金人間必定有相當的友好關係。
然而,和金人交善難道就必害於國嗎?關於此困惑就得由紹興和議和解釋了,當時南宋朝廷在急於求和,接受了金國的苛刻條件,不平等的條約不管在哪一個時代都受人們怨恨,紹興和議和甚至有「宋奉表稱臣於金,金冊宋主為皇帝(來源3)」這幾乎投降的表現,且後聯合高宗及其黨羽等迫害岳飛等抗金勢力,「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來源2)」等作為,更加深了人民對他的不滿『天下冤之』、『皆為流涕』(來源1),失去了大將的南宋也只能日益虛弱直至滅亡。而此次宋、金竟僅僅維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期間偶有規模不太大的衝突,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就撕毀和約伐宋。
在我的觀點,先不討論秦檜是否收了金的好處才促使簽紹興和議如此人人思之屈辱的約,不過他確實犯了近期報紙常講的「違反民意」、「喪權辱國」、「矮化主權」等,而通常人民和知識份子(評論家也算),對於這樣的人自然是以「賣國」稱呼之,廣大的民眾思維總能擴充故事,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後世把秦檜越評越臭的原因,文人有「殺一豕,燖去毛鬣,肉內有字雲:「秦檜七世身。」烹而啖之,其肉臭惡,因投諸犬。嗚呼!檜之肉,恐犬亦不當食之矣!(來源4)」,民間甚至用油炸檜即炸油條來表示輕視(來源5),所以目前主流的看法和民間傳說論之,秦檜為金國奸細,而南宋因奸細從中掏空,國力一直殘弱,雖幾經僥倖仍亡於蒙古,秦檜即為最大奸臣代表(奸細首腦),此為大眾化的觀點,其中也確實有可信之處。
秦檜為賢良忠臣論
從上一個論點中,秦檜和金有所勾結看來是難以反駁的史實了,但換個角度想,要是他是出於善意的呢?倘若今岳飛當真出兵失利,豈不加速南宋滅忙?讓我們來看看秦檜的遺書吧!以其中「行奉東朝之養五兵,不試永居北極之尊。益堅鄰國之歡盟,深思社稷之大計,謹國是之搖動,杜邪黨之窺覦。以治亂為著黽,以賢才為羽翼,事有未形而宜戒,言或逆耳而可從,緩刑乃得眾之方,訓本乃富民之術。雖淵衷之素定,在愚慮之實深。凡此數端,願留聖念臣形留神往,淚盡辭窮。憂國有心,敢忘城噸之策;報君無路,尚懷結草之忠(來源6)」來做說明,秦檜的《遺表》可以說寫得心意至忠了,我覺得不比國文課所讀的諸葛亮《出師表》遜色,且我認為裡頭提到的「養兵」、「富民」等思想,可見秦檜決定對金示弱是經過考慮安排的,而並非一味地投降。也誠如老師在歷史課所言的,宋朝大臣們往往堅持己見,故我揣測秦檜和岳飛都有報國之心,僅是立場不同而岳飛較得民意,且高宗也要岳飛死,在朝代,皇帝要他死,無論宰相是否為秦檜,豈有不死的道理!
再來看看就連宋朝官方對秦檜的評價就幾經變化,像是「紹興二十五年十一月,高宗為褒其主和之功,題其神道碑額曰:“決策元功,精忠全德”。追封為申王,贈謚曰“忠獻” (來源7)」,此時秦檜議和的行為可說是得到大加褒揚,我想宋兵力之不濟顯而易見,打仗恐怕使國家衰弱加劇。然而在宋寧宗時由於韓侂冑任寧宗宰相其力主抗金,任內追封岳飛為鄂王,追奪秦檜官爵(來源8),秦檜遂在寧宗時被改諡謬丑,我從此事中悟到,歷史人物的評價其實受到當時執政者所推行的政策影響,甚至關乎統治者的個人喜惡以及對人民的加深洗腦,今天若我是決意開戰抗金之君主,想必也會不計是非的貶損議和之人,結果後來開禧北伐失敗,韓侂胄成為妄啟兵端的罪魁禍首,任禮部侍郎的史彌遠獻計誅殺韓侂胄,可見「兵於五材,誰不能去之,首弛邊疆之備;臣無二心,天之道也,忍忘君父之仇」、「一日縱敵,遂貽數世之憂;百年為墟,誰任諸人之責。(來源9)」等反對「縱敵」之言論尚有可議之處,這麼急於用兵果然沒有好下場,反觀秦檜的和平論更為實際。
即使諸多人認為秦檜的《遺表》矯情做作,但從上述史實我們可以推得,國家積弱不振,有大將,無用,有名相,無用。我想即使是現今台灣的政局也是如此,國家不受他國尊重,人民開始崇拜特定英雄,而將國弱之罪再推卸給另一官員,而不想全國乃綜合之體,縱觀古今,弱國命運煞是可悲!
總結論
經過以上正反兩面論述後,我自己也感到格外好奇,明明同一個秦檜、同一個人的作為,為何站在不同的角度,便得到天差地別的評價。所以我歸納出一個結論,秦檜既非全然善人,也非全然惡人,他就是一個「敢做」的人,慷慨激揚起兵需勇氣,難道不顧誹議求和就不需勇氣嗎?時間的大河中、人生的抉擇中,我們往往慣於聽從眾人所認同之事,卻不想歷史之繁複,稱英雄者有可疑可議之處,稱奸臣者有可憐可憫之處,若今天身為秦檜,面對金兵之強盛、南宋之空乏、國之將亡,身為宰相,豈可如武將岳飛一味揚言開戰?宋代人人稱揚忠君,宰相之心,何事重於君意?故我思及秦檜為順君之臣,高宗本是全力求和,秦檜也僅是盡心輔佐。反顧現今,若我耗盡一生的心血,去成全一個認為值得的人、去成就一件認為對的事,卻因後人的政治立場相反而遭全盤否決其中好處,想想真是令人傷悲!
從秦檜之事我領悟到,無論任何主張亦或任何人,世間對立誤會造成的仇恨恆常層出不窮、不易消去,若過度在意他人評價,反而無法致力於所忠之人、所誠之事。以上是我個人的拙見,請老師多多指導,最後請讓我感嘆一句,歷史為洪流,我們都僅是小小的水珠,活在當下,無需過分揣測後世之思,僅需為所當為,問心無愧!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