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水城台北
推薦指數:
2018.12.20 更新
老台北是個水城,老台北,到處是小河小橋? 這本書是珍貴的台北田園記憶!六十年代的台北,曾是水渠密布,水田處處的台北。四十年來台北最大的改變,由水城變陸城。從此水城台北只能留存在記憶中了。讀完了水城台北後,想了一想原來小時候家人最常帶我去的地方都是老台北了,比如二二八紀念公園,在家人口中都叫它新公園,簡單的市區路線,卻也意外認識了台北的歷史,公園裡水邊的拱橋還有周邊的土地銀行,這棟建於日治時期的三級古蹟,結合了日本和埃及建築趣味的建築,不只廊道的天花板上有雕花,連地上都有雕花,還有以淺咖啡的防空色為基底的台北郵局,在台北街頭上增添擠了幾分異國風,旁邊則是一級古蹟的北門,但位在車流量極大的圓環上,往旁邊走就是撫遠街洋樓,是台北市府城內僅存的日式建築商用建築古蹟之一,建築雖然不大,不過卻也是富有特色,在旁邊的中山堂的歷史更悠久,在清朝時就是當時的最高行政機關,這裡也能看到光復紀念碑,原來老台北也這麼有特色。這樣簡單的漫步街頭,很難想像,曾是水渠密布,水田處處的台北,真的是變化快速的地方,快到不同世代間都沒什麼共同記憶了。這本書用水來帶我們進入裡台北,書裡頭說,台北是人與人講求互相的都市,水是人的資源,先天上必須提供他人的地方,否則大夥都活不好。還有,不管你是家境富裕,還是家境清寒,也不管你的籍貫是台灣台北,還是台灣苗栗,是湖北黃坡,是河南登封,是江蘇,還是福建,你和大夥都在水這裡,擠得密不透風,照樣樂不可支,反正都是水。我很喜歡這兩段,特地寫了出來,希望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記得那單純的初衷!在那時的台北,是水渠密布、水田處處的台北。台北人都受到水的籠罩。婦女洗衣,在隨處可見的小溪小河邊,人們隨時準備過橋,甚至推開家門就見一塊踏跨的橋板,這是水城台北。過去的水城台北,早已被水泥、柏油路給遮蓋住。好在,有人記得,有人為我們去探險,有人透過文字來書寫。能說台北以前像水威尼斯嗎?你所不知道的水城台北,台北是座大湖,而作家比喻台北是個盛了點水的盆子,表示四十幾年來台北最大的改變,就是由水城變陸城,而水城台北,更是許多人的老回憶。有首兒歌歌詞,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句在很多老居民的記憶裡一點也不誇張,推開家門,門前即是水溝,還要跨過橋板才能出門。處處遍布的小河, 台北市許多彎曲或岔出的小支道便可想像,幾十年前的房子都是濱水而建,但如今已填平成路,而這些的斜岔路徑,便是水都的過往痕跡。在老台北人的休閒活動,最常就是到溪裡玩水抓魚,在溪邊納涼聊天,席地而坐,欣賞溪邊景色,迎著微微風看著溪水看著風景這就是夏日最消暑的活動了。當城鎮靜靜入眠 唯有水還在不段流動,留給台北一股寧靜,人們在台北擁抱大自然,因為河川,產生了許多的故事,變成了歷史與文化。是的,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故事,值得我們蒐集並好好保存這些由生活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文化,更要進一步達到展示及教育給我們下一代的重責大任,我們用最初衷的自己,去熱愛這個城市。此篇文章已有 0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