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我的情緒主導權在我手裡
推薦指數:
2025.01.20 更新
升上高中之後,我的成績開始提升,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比賽。我活絡於社群媒體,在同學眼裡看起來光鮮亮麗,聽著他們說「真羨慕你啊」。但與此同時,我發現自己變得異常敏感、焦慮,變得脆弱、容易哭泣。我思索著,為什麼?直到在學校的書展把這本書帶回家。曾經以為自己是個再正常不過的普通人,只是沒想到自己能和這麼多消極的思維模式掛鉤。書裡提的幾個,我基本上佔了一半。「完美主義」、「害怕孤獨」、「固式思維」、「兩極思維」……。從兩個最常見的例子入手。
焦慮和拖延是完美主義的產物。它讓我們趨向於先完成那些不怎麼重要的小事,因為那些所謂的「大事」被認定為只許完美的成功,不許差不多的完成。於是忙忙碌碌一整天,感覺挺充實,其實做了很多可有可無的事情。FACEBOOK的總部上有一句話「完成勝過完美」,我們擔心事情的結果不盡人意,所以從未開始。我們盯著完美的人,所以忽略了那條完成的線距離「開始」已經那麼遙遠。這本書告訴我們,每件事都是先被完成,才有被完善的機會,最終,會走向完美。
固式思維是恐懼失敗的元凶,這種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因此,他們畏懼重複。我想起幾年前,舞蹈教室徵選舞團,我連著兩次被評選為B團,我拒絕了第三次的考核,因為我覺得會不會有什麼意外降臨。甚至覺得前兩次的失敗十分丟人。在第三次考核結束後的幾個月後,我退出了舞團。愛迪生在發明燈泡的時候,嘗試了一千六百多種耐熱材料。有人問他失敗了一千多次為什麼還不肯放棄?愛迪生先生說「我是成功了一千多次,我成功證明了這一千多種耐熱材料是行不通的。」就是這樣老掉牙的故事,但每次看到依然有股神秘的力量。歷史在向我們證明,重複並不可怕,每一次的重複,都離成功更進一步。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還有另一個特質,他們認為失敗是由自己的個人原因造成的。作為一位在亞洲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我們從小被教育不要為失敗找藉口,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此,常常忽略了客觀條件的限制與運氣的影響。前幾個月朋友參加了一場拉丁舞比賽,前三名有獎金,朋友正好是第三名。我私底下悄悄問老師她和四、五名差在哪裡?老師告訴我,其實差不多的,各有千秋,這個第三名誰當都可以。拉丁舞比賽本就是數十人混戰,一首音樂只放九十秒左右,能不能讓評審看到妳不只靠實力、靠選位,也靠運氣。提起這些,不免為自己一年多前的抉擇感到些許遺憾。升上高中前,我被迫在興趣與課業中做出取捨,逐漸下滑的舞蹈比賽成績,我把他們歸咎於「我可能不適合跳舞」,於是我選擇了後者,終究沒有勇氣選擇這條只有少數人的道路,值得慶幸的是,我至今依然在學習舞蹈,我把它當作一件「我想做好的事情」,即使我確定這未來不會成為我的職業。跟我的舞蹈老師有很大的關係,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學習掌控焦慮、恐懼,學習處理壓力並告別力不從心是無可避免的課題。書裡提到,我覺得對我最有效的方式是思考「對你來說重要的人會希望妳如何改變」。原本我的成績在成績在校排名四十名左右,我想著這就差不多是極限了吧,畢竟剛升上國中的時候我還在一百名的線上徘徊。有一次,舞蹈老師在眾人面前誇我成績又好,還可以每週花五、六個小時來跳舞真了不起。就像是擔心老師失望似的,我開始不滿足於現在的成績,靠著一股「憑什麼別人可以我不行」的勁,我的成績從四十名,到上次段考,校排第一名。或許在讀完這本書的不久,我已經慢慢脫離固式思維的陷阱,不再定義自己就是怎樣子的,不再為自己下註解。在這條人擠人的道路,也算是站到了前排的位置。
有時候還是難免有些完美主義,在一些我認為重要的事情面前猶猶豫豫。但我也不指望長年累月養成的思維模式是一本書可以馬上改變的。至少現在我可以用具體而專業的方式解釋自己的行為,解釋自己的情緒。下一步,才是改變。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