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書評|我如何選擇想要讀的書
推薦指數:
2015.01.27 更新
每一天中每人所接觸到的文字量,遠遠超過尚未通訊革新前的人類,但在這個資訊轟炸的年代,如何在龐大繁雜的訊息中找出我們要的是必修的學問。而書更是如此,每天有無數的書籍出版,不論是出版社或者自費,品質參差不齊,好壞皆俱。如何選擇成了一個關鍵決策!對於書,我的愛恨分明,我喜歡小眾文學中的大眾作家,一如唐詩中的李白、宋詞中的蘇東坡、新詩中余光中、周夢蝶等。喜歡詩集喜歡散文,無法接受過多絢爛、不切實際的愛情幻想充填的某類小說,喜歡在書中挖掘作者細心埋藏的訊息,一如解出謎題般的令人心折。喜歡小眾文學的原因是,那是一種屬於少數人的藝術與美感,有著它具有距離卻有魅力的溫度,低調的牽引著人一頭深陷。而小眾文學中的大眾作家是因作品有一定質量,或許並非很好懂,與深入理解,但不會過度的去賣弄文字,讀來是令人舒服愉快的。
我非常喜歡採取一種方式便是在某一時間內只看某一個作家的作品,大量而專一,並多方接觸,如看看他是否有在報章雜誌、電視節目中談論過這本作品或是其於類似講題,更會看他與其他作家或是記者的訪談。想藉除了作者自己講這本書之外能有其他的看法。
而作者式的看書方法能多少彌補我只看某些特定類型書的缺點,也算是意外小收穫。
對於書訊的接收,我有頗多方面,而每個方面各有其不同的類型。例如我有在學校圖書館擔任志工,在圖書館這個環境當中每天的值班作業中便會接觸到許多不同人所借閱歸還的書籍、與雜誌,在歸還回書架上時又會知道了更多同類型的書。且在圖書館中也經常會有校內老師開的書單,或是其他學校開的暑期、寒假書單可供參考,定期也會有博客來新書推薦的資訊。
師長上課時也經常會有推荐的書籍,而我也會選擇各科課本中出現過的書,去作課內知識的延伸閱讀,或是國文課本中出現的作者其的其餘作品。且同學間也經常會有好書分享,一起說說看完後的感想、評語,或是互相告知哪本是「地雷」。這種感覺是非常美好的。
而因為選擇的選項已經過篩選,故我對於要選擇哪一本閱讀時,我會優先考量興趣,再來選擇是否在這個階段閱讀我可以理解到一定程度,最後才是對我現在是否有立即性的助益。我認為讀一本毫無興趣的書籍不就等同於讀教科書嗎?只有興趣才有熱情,如此閱讀過的文字才能留在心上,或許已被記憶遺忘,但感動仍留在心間。有了興趣也需要看得懂,能理解才能將虛無的動力轉換為實質的收穫。至於有無立即的助益我並不是非常看重,雖然我認為看書一定要有收穫,或許是知識上的累積,見聞上的廣博,更甚是情緒的感動與觸發都是很多面向的收穫。雖然強調必須有收穫,但人生還有很長的旅程,許多事物是需要「醞釀」的,收穫更是。助益不只是侷限是當下眼前所見……
此篇文章已有 {{article.like_count | currency '' 0 }} 人讚許/ {{article.collect_count | currency '' 0 }} 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