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保護> 我們與○的距離──《我鐘樓上的野獸:全世界最受歡迎動物作家的動物園實習生涯》
【編輯室報告】
「保育頑童」傑洛德.杜瑞爾,6歲便立志建造屬於自己的動物園,一生不曾接受正式教育,動物就是他最好的老師。20歲那年,杜瑞爾寫信向動物園園長毛遂自薦,進入夢寐以求的動物園工作,負責照顧瀕臨絕種的動物。《我鐘樓上的野獸:全世界最受歡迎動物作家的動物園實習生涯》講述的便是那段在動物園實習的時光。
對杜瑞爾來說,動物園的首要目的不是遊憩,而是應該如同「靜止的諾亞方舟」,成為復育瀕危物種的重要據點。34歲時,他完成與自己的童年約定,建立了理想中的樂土──澤西動物園,傾盡畢生之力為瀕危動物提供一方棲息之地。
近期台灣社會,先是台東發現台灣雲豹引起討論,之後台灣黑熊協會野放「南安小熊」事件,再次喚醒大眾的動保意識。或許我們不像專業人士一樣,能為瀕危動物提供實質幫助,但至少可以先從關注此議題開始。
文/木馬文化編輯 周奕君
對杜瑞爾來說,動物園真正的功能是「靜止的諾亞方舟」,可以作為復育瀕危物種的重要據點。
「大家都說,小時候想開蒸汽火車的人,長大後很少如願以償。果真如此,那我是個出奇幸運的人,因為我早在兩歲時,就已堅定志向,明白表示我只想研究動物,其他的事一概沒興趣。」──傑洛德・杜瑞爾
大多數人應該從小就開始以「我的志願/夢想」為題寫作文或週記,甚至各種分組發表。可是,當你年歲更長了,被各種指標、落點、模擬考壓得喘不過氣來時,你還記得你兒時期盼成為的人,以及想實踐的夢想嗎?也或者事實上我們自小根本就沒時間去想夢想,因為那些從來不是父母師長評斷我們能否成為「合格社會人」的標準。
是不是這才是現實?我們都要等到長大之後,才發現「我們與○的距離」昭然若揭,○當中可以是職業(例如筆者想填入的是獸醫、生物學家、冒險家),也可以是任何你想完成的事或想過的生活。
可是,這裡有另一個非現實的真實案例──傑洛德・杜瑞爾。杜瑞爾只讀過一年小學,在希臘經歷10~14歲自由探索的童年生涯,直到二戰爆發才偕同家人返回故鄉英國,由於回不去正規教育,他一面自學一面到水族用品店打工,默默等待戰爭結束大展身手的機會。
本書就是從1945年戰後的英國伯恩茅斯開始,當時杜瑞爾二十歲,為了實現他的動物夢(一部分原因也是他開始想豢養大型動物卻遭受全家反對,是說他們也確實忍耐了很多年),寫信向倫敦動物園園長自薦,沒想到初出茅廬全無經驗的他竟被錄用,分派到以拯救瀕危物種為目標的惠普斯耐動物園實習的故事。
本書作者傑洛德・杜瑞爾(圖/木馬文化提供)
二十多歲的杜瑞爾日後為了賺遠征世界蒐集動物的旅費,寫下了這段在動物園打工的真實經歷。但真的不是出版社的自慢,這本書太好笑了,從頭到尾沒有冷場,讀了之後你完全不會懷疑為什麼他能成為世界最暢銷的動物作家。
然而在滿滿有趣的動物驚豔與讓人噴飯的捧腹情節之外,你可以看見杜瑞爾在沒有同儕激勵與師長指導下,一步一步自己提問、找解答,擬定夢想計畫的堅定意志。
而我相信如果能在學生時期就讀這本書,絕對會知道為什麼國高中要背書背得這麼辛苦(畢竟我們比杜瑞爾幸運的是能在體制內努力),而辛苦過後又該如何填下日後真的影響職涯超深遠的志願科系。
這是一位從未經歷正規教育的男孩的人生起點,青春對他來說別無選擇,只剩勇往直前,就是燃燒。或許讀著這樣的杜瑞爾步伐,我們終會發現原來自己也能在長大之後,與夢想的距離一點也不遠。
杜瑞爾一手建立的澤西動物園,位於英吉利海峽澤西島,以復育瀕危動物為首要目的。(圖/wiki)
延伸閱讀
1. 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願意為動物付出多少──《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
2. 多一份同理心,動物的命運也許會隨之不同──《以動物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