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女高】《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班級共讀
台北區
作者/黃月銀 2018-06-04
中山女高 | 五月份班級共讀 | 黃月銀老師 帶領導讀 |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 |
模組一:新聞追追追,台灣高中資優生+女性運動員面面觀
模組二:心靈深處,深究書中陰霾與掙扎,提供可能解決之道
麥蒂
內容大意
她,19歲,一個擁有完美人生的女孩:
常春藤名校資優生、田徑校隊、漂亮又受人喜愛,
不管做什麼都名列前茅,她的大好前程正要展開,
然而,她卻選擇走上絕路。
一場震撼全美的自殺悲劇,
揭開了年輕人在真實生活與完美的網路世界,
相互拉扯而造成的龐大壓力。
面對網路世代孩子的心中缺口,
父母、學校該如何幫助他們走出陰霾,
抵抗即將撕碎心靈的巨大心魔呢?
台灣資優生
資優生心理
1.缺乏受挫折的能力
2.承受社會對資優生的天才形象
資優教育
1.國外資優教育
2.台灣資優教育
女性運動員
性別平等
實例
1.男女籃的媒體曝光率
2.女運動員的形象-缺乏女人味
- 出路窄、資金來源少
社群軟體
YouTube >Twitter > Facebook > Snapchat > Instagram
正面
社群軟體對青少年的影響
1.引發「FOMO」症狀
2.現實被扭曲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2WfyC-vfcU
總結
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莎士比亞
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意志。——高爾基
我是自己的主人。 ——吉勒魯普
內容大意
她,19歲,一個擁有完美人生的女孩:
常春藤名校資優生、田徑校隊、漂亮又受人喜愛,
不管做什麼都名列前茅,她的大好前程正要展開,
然而,她卻選擇走上絕路。
一場震撼全美的自殺悲劇,
揭開了年輕人在真實生活與完美的網路世界,
相互拉扯而造成的龐大壓力。
面對網路世代孩子的心中缺口,
父母、學校該如何幫助他們走出陰霾,
抵抗即將撕碎心靈的巨大心魔呢?
麥蒂的身分
名校資優生
女性田徑選手
IG上的完美女孩
精神病患者
資優生
不屈服於壓力
社會眼光及期待
自身期待
反思:我們該用什麼眼光看待資優生身分?
女性運動員
身體容貌
性別刻板印象
新聞:評/反思世大運 為何輿論說台灣女選手不像女生?
社群軟體的完美形象
網路輿論
表面v.s私下
反思:社群軟體該拿來做什麼?
憂鬱症患者
憂鬱症汙名化
遺傳影響
反思:該如何看待憂鬱症患者?
總結
人生是一個淬鍊心智的過程。總有些時期,我們會遇到從來未遇過的事,畢竟永遠的舒適是不會讓人成長的。但因為未經歷過,這些挫折總讓我們慌了陣腳、陷入憂鬱及徬徨無措。該如何面對,是每個人必學的功課。不論是獨自一人勝過,或是找人陪伴,只要是能幫助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不斷進步與真實人生的拔河
麥蒂沉迷於不斷進步,她的生活必須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然而現實生活中的高高低低、障礙險阻,以及成年之後終於學會接受的起起伏伏、曲折退步,才是真實人生。遺憾的是,麥蒂的思考模式不算是個特例,現今的年輕人幾乎都遵循著往上的梯子爬,只要愈往上爬就愈接近成功的目標,或是這個社會所認定的成功之路。但是一進入大學後,眼前的階梯突然消失,變成了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進步不再只是個數字,因為現在有千百條路可以抵達千萬個目的地,而且這些路不一定都是直線行進。
天賦特質與心理健康
麥蒂的個性害羞,而且害羞的程度有點嚴重,有時候甚至會把自己孤立起來。麥蒂常常面帶微笑,也很喜歡笑,但顯然又帶有一種矜持自省的特質。高成就孩子謹慎猶疑、多愁善感、疲倦而無所適從的情緒,是他們以前在高中時期幾乎不曾經歷過的。
大學生是同情心下降最多的一群。密西根的社會研究機構在二 ○一四年公布了為什麼「網路交友的方便與無負擔性,可能導致人們對其他人的問題缺乏反應,這種行為甚至會延續到真實世界;加上社會的超競爭性、對成功的過度期待以及名人實境秀的渲染,使得整個社會幾乎不容許你停下腳步,更遑論花時間聽一個需要一點點同情的人訴苦。」
網路世界碎片化如何抵禦完美主義
毀滅性完美主義destructive perfectionism 一詞,同時也觀察到追求學業卓越的慾望,加上誤以為必須成為每個領域 上的佼佼者才能功成名就的觀念,使得賓州大學學生承受著龐大的壓力與痛苦。
網路上的我和真實的我不是同一個人,應該說根本是兩個非常不一樣的個體。網路上的那個我是靜止的,因為呈現的空間有限,所以只要控制得當再加上一點小技巧,就很容易顯得完美無瑕;而真實世界是如此廣大,人們可以從各個角度注視我。網路下的我顯然有許多缺陷,但是長時間沉溺於網路上的那個我,讓我開始相信自己應該是完美的,就像網路上一樣。
我不再閱讀,因為不能夠專心,每讀完一頁就忍不住拿起手機;我不再和朋友通電話,改傳上千條簡訊,還加上表情符號。我想說的是,就算之前的我曾為了重新建構麥蒂生前的景況而失去自我,但其實我早就在空洞的網路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蘇珊.格林菲爾德在思考的改變一書寫道:
倘若那個網路上塑造出來的妳開始排擠真正的妳時,那該怎麼辦?
完美和令人失望之間的距離如此貼近
愛爾蘭出產的瓦德福水晶Waterford Crystal ,製作瓦德福 水晶時,每一片水晶都必須在燈光下經過嚴密的檢視,只要有一點點破損或磨損,這片水晶就會立即被摔碎丟棄。
製作陶器時靠的是一雙手在陶土上摩挲,慢慢捏塑成
形,偶爾也會出現失誤的情況,導致捏塑出來的形狀和原本預期的不一樣;即便如此,這些陶通常不會被丟棄,製陶人會試著重新塑形,讓人看不出原本的失誤。
我們該如何看待不完美?
編織出全世界最美麗地毯的編織者,他們花好幾個小時用手工編出圖案,在這段漫長痛苦的過程中,可能出現漏針或是圖案不平衡的情況,但他們不認為這是一種需要改正或是重做的錯誤,在他們的觀念裡,這樣的不完美正是讓這張地毯擁有獨一無二之美的原因。因為這張地毯和其他的不一樣,反而讓人夢寐以求。
越萬重山
李宗盛有一首歌,歌詞唱著:「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為了更好的未來,拚命努力,爭取一種意義非凡的勝利。」正向而陽光,符合經濟崛起大好時節年輕人出社會拚搏的意志,燃燒鬥魂。然當物質條件已毋須追求即從父母那裏得到滿足,毫無限縮的自由高漲,登著長輩搭的人生之梯拾級往上,竟還會是一個沒有光的所在?
麥蒂的遭遇也許可能做為台灣資優生的他山之石,當備感興趣之事成為日常風景逐漸淡化,無滋無味到提不起勁的地步,除了自覺、找父母師長求援,向同儕閨密傾訴,以書寫療癒重新找到出發的動力,在閱讀中投入深刻關照紓解心情,或者更進一步尋求專業諮商晤談,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生命教育教我們珍愛人生,也理解無常和不幸福的可能,當哈佛的快樂學開設專門課程也出書引發廣泛回響,教學者警覺:總有一些教學與關愛仍給不了的生命支點,除了陪伴,束手無策,在孩子圍困之際高豎寒毛和全身收發雷達謹念其人身安全。
然而網路架起巨口吞噬真實與虛擬的界線,日前基金會調查青少年認為網路社群中每人認為自己平均的友伴有270人,若真此,應當不致無援孤立。歡快分享的表象下是無盡的孤獨和不自滿足,究竟,哪一個才是值得信賴的自己?
給自己更多彈性,減少兩極化的歸因,情緒障礙等同一陣感冒,積極關注,友善陪伴,痊癒之後總是會發現打斷筋骨顛倒勇的正向結論,一如宇宙間生物揭示之理: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口,幽謎隧道中,讓我們相互為伴。
如果你想要的只是幸福,這一點都不難;難的是我們想要比其他人更幸福,因為我們老是以為別人比實際上還要幸福。―孟德斯鳩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
|
OKAPI 推薦
會不會有一天,IG上的「完美形象」也成了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吳曉樂讀《麥蒂為何而跑》
文/吳曉樂2018年05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