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 別再誤解孔子了!人家其實也是個正能量boy──《論語不一樣》
【編輯室報告】
本書以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角度重新解讀《論語》,勾勒孔子的人生哲學。《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講述在人生的取捨與追尋上,孔子奉行快樂之道,面對任何事都充滿豐沛的正能量。作者王溢嘉跟隨孔子的腳步,了解到讓自己、別人快樂,大家都快樂,就是生命最淺顯也最深奧、最庸俗也最高貴的意義。
文/施彥如(有鹿文化主編)
《論語不一樣》以正向心理學的角度,重新解讀《論語》。
和數學課本一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或許也是畢業就拋諸腦後、還給老師了,儘管我們花費大量時間抄寫注釋、死記默背《論語》,對孔子有異樣的熟悉,但考過即忘的教育模式,我們在往後生命中若遇到了困境,卻完全不會想到孔子曾做了哪些身教或言教,可以幫助我們、引領我們走過千年以來,每一個人都可能途經的生命谷底。
著作等身的王溢嘉,擅長以翻案的方式,加入科學、西方文化的角度,舊典新讀如老莊、《易經》、《六祖壇經》等經典,融合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打造「傳統經典解讀系列」,為閱讀與詮釋不一樣的中國經典。
而此次,王溢嘉平反了年少時對孔子的誤解、對《論語》的誤讀,經過漫長的人生,起伏的命運與經驗,他赫然發現,當他要談論什麼是「自我追尋」和「生命意義」時,他所舉的竟都是正面的、光明的、可以激勵年輕一代的人與事……不是厭世傾向、不擁抱小確幸、不主張悲觀主義,在光明/黑暗、樂觀/悲觀、善良/邪惡、愛/恨、快樂/痛苦等等的二元對比中,孔子永遠選擇正向那一面──了解到讓自己快樂、別人快樂、大家都快樂,就是生命最淺顯也最深奧、最庸俗也最高貴的意義──原來《論語》和孔子和當代西方最流行的「西方心理學」不謀而合。
在這個憂鬱傾向泛濫、情緒勒索高漲的時代,要求「快樂」看似是一件很過分的事情,不過正因為需要正能量渡過險惡的情況,才更必須借重古人的智慧並印證:原來我所面對的挫折、悲傷、水逆、低潮,千年前就有人體驗過了,但是,他並沒有被打倒,反而越發主張自己的思想。子曰仁與愛人,仁是寬厚的,也是果核中的種子,在一個人心中種下快樂,才能給生命一個風華的意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