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博客來
青春博客來閱讀平台

網站功能選單

(快訊) 「2024閱讀全壘打青春徵文活動」個人組得獎名單出爐嘍!

會員登入

忘記密碼

本季選書導讀

<華文創作> 就算身處填鴨教育體制,也要表達十七歲的憤怒──亞然《孤獨課》

【編輯室報告】

亞然,90後出生的香港新銳作家,新書《孤獨課》記錄留學生活以及歐亞洲不同社會文化觀察,年輕的他文筆是怎樣練成?可以從高中時期嗅得一點端倪,當時除了忙碌學業,在媒體上見到不公平的社會新聞事件,因為憤怒打開他的投稿之路,讓我們從他的求學時期開始追溯,看看他的寫作背後的故事。


 

撰稿、整理/思潮線企劃 王小樨

 

香港地方太小,香港學生基本上是沒有地理上的移動性,出國唸大學要面對的「生活衝擊」常常優先於文化衝擊

(圖/本書作者亞然、時報出版提供)

 

《孤獨課》給青春世代的建議──
「對社會有理想,要用學理的基礎去支持自己的理想。」

 

香港的高中生都怎麼渡過課間的一天呢?才過二十五歲生日的作家亞然,關於高中的記憶還很鮮明:「那時候,基本上每天可以分成兩半,一半是上午8時到下午4時,都是學校的課,中午可以有1小時外出吃午飯。至於下半,就是到補習班上課,聽那些「名師」的課(那些「名師」幾乎在全香港不同角落都會見到他們的身影,因為他們的「全身廣告」通常都在公車的背面,在城市之間遊走)。

 

當年每天在補習理的生活是非常緊密,家裡的補習班筆記都堆滿了,而很多時候,這些「補習班」都是一大班年輕人,坐在課室,看「名師」的授課錄像。現場授課一來更昂貴,二來也太多人報名,通常都爆滿。」

 

儘管課業繁忙,當時十七歲的亞然,面對「三聚氰胺毒奶事件」下的受害者反遭判監的不合理處分,以書寫投稿《明報》表態社會不公與憤怒之情,竟意外獲得文章刊登與發聲的機會,自此開始不斷寫作,並踏上讀書與研究政治的這條路。 

 

問亞然如果要給青春世代一些建言?他回答:「關心時事、關心社會需要兩件事:第一,是要對社會有理想,這是每個人都知道、也是每個關心時事的人都具有的;而第二,是有學理上的基礎去支持自己的理想。這種基礎的重要,不單是在跟其他人辯論的時候可以說服對方,更重要是自己可以堅定立場,在別人質疑自己的時候也站得住腳。」

 

 填鴨式教育第一記衝擊──
「外國的學生很擅長也很主動的表達自己的看法,那怕他們實際上其實沒有什麼東西發表,也會勇於表達意見。」

啟蒙就是這樣誤打誤撞的展開。在《孤獨課》裡面,作者的讀書路途奔走於香港、倫敦與臺灣之間,也從各地汲取不同文化養分,舉凡遊走書店、唱片行與小酒館,參與足球賽事與音樂會等,調劑離鄉背井身在異地的格格不入。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藉由讀書人的豐富留學經驗,引發對不同地方的想像,同時透過異地生活連結他方情景,了解留學青年具有的「自由」狀態,即是與城市保持一段微妙距離,累積造就出一種特殊視角,帶有一點孤獨超然,卻也是最熱切最單純的心意來擁抱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 

 

比照台灣高中生現在「流行」出國唸大學,亞然的出走似乎慢了些,但是接受到的衝擊仍是不小:「一直到念碩士之前,我都在香港接受教育。香港的高中是舉世聞名的「填鴨式」訓練,要為公開考試而作準備,因此香港學生對於考試、解答題目,還是有一定的水準。而這種「你教、我學」的模式,基本上一直延續到大學本科的很多科目,人文社科的學科可能好一點,會鼓勵我們思考,但其他的學科仍然會停留在學生很被動、等待餵養的一種學習狀態。

因此,到外國以後,外國的學生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他們很擅長也很主動的表達自己的看法,那怕他們實際上其實沒有什麼東西發表,也會勇於表達意見(所以我通常覺得他們的說話是浪費時間……)。

 


飛到半個地球到國外開學,焦慮到睡不著──
「香港地方太小,香港學生基本上是沒有離開家庭的經驗,與其說是文化衝擊,不如說是生活的衝擊。」

 

香港地方太小,香港學生基本上是沒有地理上的移動性,即無論在什麼地區的學校上學,都是可以每天從家裡出發上學,所以基本上沒有寄宿、離開家的需要。到了大學,大學的宿舍也不足夠,因此很多香港學生到大學畢業之前,也沒有機會自己生活。在開學之前、飛去英國前幾天,幾乎每一晚都睡不著,因為擔心將來的生活不知會如何,但實際上,當真的需要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其實沒有任何問題。或許大部份的焦慮都是這樣,都是自我想像,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快點正面面對這些焦慮,因為通常最後都會發現,這些焦慮都沒有什麼大不了。」

 

亞然笑稱:香港學生基本上是沒有離開家庭的經驗,所以當時要飛過半個地球到國外念研究院,其實是一種挑戰,所有的起居生活都要自己打理。與其說是文化衝擊,不如說是生活的衝擊。因為在英國外出吃飯太高消費,所以基本上每天三餐(或實際上是兩餐)都是自己做飯,而一個人做飯是很浪費時間的,預備的時間和清理的時間,往往是吃的時間的三、四倍,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生活上很大的衝擊。

 

而為什麼有了《孤獨課》這本書,也是亞然開始在外地生活之後成形的計畫:「日常每天會遇到的人、見到的物和所做的事,很多都有趣,也自然成為我寫作上的靈感和題材。一方面是所遇到的這些事物的新奇,另一方面是一種想念老家的感覺,因此帶出複雜的情緒。通過寫作,可以把這種感覺疏理出來,也想讓讀者感受一次這種生活。因為我最初的時候,是從閱讀前輩老師的留洋生活、受他們所吸引而選擇今天的路,選擇了之後,我沒有後悔、而且也樂在其中,所以我希望如果有讀者看到這本書的話,我也可以感染到你,我想這是一種承傳(也像一種宗教)。」

 

《孤獨課》的留學經驗與文化觀察值得讀者參閱,更重要的是,求知求新的開放學習態度。如同亞然一再提醒,儘管每個人都是一座寂寞的孤島,但是孤獨並不可怕。望著前人走過的路徑,加上文學撫慰心靈的陪伴,讀書人其實從來不曾孤獨過。此外,踏上成長的這條路,每個人的軌跡大不相同,沒有一套固定路數或最佳路線,而是你是否準備好要面對這個世界的乾澀、腐敗與美好,並且不忘初衷的開始一一實踐。

 

 

照片背景是香港中文大學的聯合書院,亞然在這裡學習政治學,也奠定了今天研究的基礎。(圖/亞然、時報出版提供)



 延伸閱讀 

1. 聰明的人都離開了──陳茻評托爾斯泰《傻子伊凡》
2.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寫同人小說?《一千零一夜》的未完待續──《千夜之夜》
3. 生來顛覆,不要害怕與眾不同──《熊與夜鶯》
4. 追尋神祕的故事及魔咒封鎮之處──《阿蘭布拉宮的故事》